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

《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1.1 学生特征分析

我所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在十三四岁,在本年级处于中等水平。本

班孩子活泼、好动,但反应不是特别快,灵活解题的能力也比较弱,在学习方法

和学习习惯方面能力较弱,还需进一步提高。班里反应比较快的有3名女生,4

名男生,有五名学困生,每天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都要找“师傅”进行讲解才

能完成,其他大部分孩子学习比较努力,但学习不够灵活,不讲究方法。基于本

班学生特点,我设计的导学案是半开放式的,给学生思路,让学生按照思路解决

问题。

学生已经学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公理和一个定理,对于基础题班

中只有那五名学困生还有点弱,其他孩子可以运用四种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

等,本节课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来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具备了添加条件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应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的3个公理和一个定理,但是学生对于公理、定理的运用不是特别熟练,识图能

力还比较弱,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公理

和一个定理。

1.2 学习内容分析

(1)单元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5册,八年级上,第十三章的内容。全等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通

过本节课的复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巩固全等三角形

的四种判定方法,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时内容分析:

内容

学习目标水平

(按课标要求)

识别全等三角形

中的对应边、对

应角

能运用边角

(ASA)公理证明

两个三角形全等

1

理解全等三角形概

念,能识别全等三角理解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1

形中的对应边、对应概念

掌握角边角(ASA)掌握角边角

(ASA)公理

2

全等三角形2

公理

掌握角边角(SAS)

3

全等三角形3

公理

掌握角边角(SSS)

4

全等三角形4

公理

掌握角边角(AAS)

5

全等三角形5

定理

(3)例题、练习和作业题的分析

掌握角边角

(SAS)公理

掌握角边角

(SSS)公理

掌握角边角

(AAS)定理

能运用边角

(SAS)公理证明

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运用边角

(SSS)公理证明

两个三角形全等

能运用边角

(AAS)定理证明

两个三角形全等

自主探究:本节课没有刻意设计例题,是由一道练习题引出添

加条件证明全等的四种变式,如图1,已知AC=DB,∠ACB=∠DBC,

则有△ABC≌△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且有∠ABC=∠

__________,AB=___________。

B

图1

变式1:如图1,已知AC=DB,请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使△

ABC≌ △DCB。

思路:已知两边:__________,__________

找第三边:__________( )

找夹角: _____________( )

变式2:如图1,已知∠A=∠D,请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使△ABC≌ △DCB。

思路:已知一边一角(边与角相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找一角 _________________( )

或_______________( )

变式3:如图1,已知∠ ABC=∠DCB ,请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使△ABC≌ △

DCB。

思路:已知一边一角(边与角相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夹此边的另一角:_______________ ( )

找夹此角的另一边:______________ ( )

找此边的对角___________________( )

变式4:如图1,已知∠A =∠D,∠ABC =∠DCB,补充一个条件______,(公共边

除外)使△ABC≌ △DCB。

思路:已知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夹边:_____________( )

找一角的对边:____________( )

思路分析:

1)设计意图:练习题的四种变式是为了巩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公理和

C

A

D

一个定理,基于本班学生特点,我设计的导学案是半开放式的,给学生思路,让

学生按照思路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散思维。

2)解题思路:(1)已知两边,找第三边或找夹角。(2)已知一边一角(边与角

相对)再找一角。(3)已知一边一角(边与角相邻),找夹此边的另一角或找夹

此角的另一边或找此边的对角。(4)已知两角,找夹边或找一角的对边。

【自能训练】

如图2,要证明△ABC≌△ABD,已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还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BC=BD,∠ 1=∠ 2(SAS)或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分析:

1)设计意图:进一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发展合情推理

和演绎推理。

2)解题思路:遵循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能力提升】如图3,在△ABC和△DEF中,点A、F、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

有下列四个论断:

①AB=DE ②AF=DC ③∠B=∠E ④ AB∥DE. 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

为结论,给同伴编一道数学问题,并由同伴写出解答过程。

思路分析:

1)设计意图: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灵活

运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4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和创新能力。

2)解题思路:遵循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1)已知:AB=DE ,AF=DC ,AB∥DE。 求证:∠B=∠E。(SAS)

(2)已知:AB=DE ,∠B=∠E ,AB∥DE。 求证:AF=DC。(ASA)

(3)已知:AF=DC ,∠B=∠E ,AB∥DE。 求证: AB=DE。(AAS)

(4)已知:AB=DE ,AF=DC,∠B=∠E 。求证:AB∥DE.(SSA)(不成立)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掌握证明两个三

角形全等的思路。

数学思考:进一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发展合情推理

和演绎推理。

问题解决:获得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实践

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3.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策略

『活动1』【自主学习】(5分钟)

一、 预习旧知

1. 叫做全等三角形。

提前布在规定时温故知新 任务

2.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置,要求间内独立 驱动

相等。

学生在5完成。

3.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种,分别是

分钟内完

___________。

4.如图1,已知AC=DB,∠ACB=∠DBC,则有△ABC≌△

成。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且有∠ABC=∠

__________,AB=___________。

A

D

B C

图1

『活动2』

二、自主探究(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15分钟)

温馨提示:添加条件的题目.首先要找到已具备的条件,

这些条件有些是题目已知条件 ,有些是图中隐含条件。

变式1:如图1,已知AC=DB,请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 在规定时养成独立自主

使△ABC≌ △DCB。 间内独立思考学习探究、

思路:已知两边: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前布完成。 的习惯。 学生

找第三边:__________( ) 置,要求 当老

找夹角: _____________( ) 学生在15 师进

变式2:如图1,已知∠A=∠D,请补充一个条件分钟以内 行讲

________,使△ABC≌ △DCB。 完成。 解。

思路:已知一边一角(边与角相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找一角 _________________( )

或_______________( )

变式3:如图1,已知∠ ABC=∠DCB ,请补充一个条件

________,使△ABC≌ △DCB。

教学环节

思路:已知一边一角(边与角相邻)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找夹此边的另一角:_______________ ( )

找夹此角的另一边:______________ ( )

找此边的对角___________________( )

变式4:如图1,已知∠A =∠D,∠ABC =∠DCB,补充

一个条件______,(公共边除外)使△ABC≌ △DCB。

思路:已知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夹边:_____________( )

找一角的对边:____________( )

课上检查

自主探究

情况,通

过ppt帮

助学生找

出图中的

直接条

件、间接

条件和隐

含条件,

帮助学生

直观解

题。

以组为单

位,出一

名代表讲

题。

获得证明

三角形全

等的思

路,体验

解决问题

的多样

性,提高

实践能

力 。

运用课件

的基本思路)(5分钟)

展示证明

找第三边( )

(1)已知两边

两个三角

找夹角( )

形全等的

边与角相对 找一角( )

基本思

找夹此边的另一角( )

路。

(2)已知一边一角

边与角相邻

找夹此角的另一边( )

找此边的对角( )

(3)已知两角

找夹边( )

找一角的对边角( )

『活动3』方法、规律、总结:(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基本、最常用的

方法。

『活动4』【自能训练】(5分钟)

如图2,要证明△ABC≌△ABD,已具备的条件是

_________;还需要补充的条件是BC=BD,∠ 1=∠ 2

(SAS)或者

运用课件

展示答

案。

合作交流

归纳证明

两个三角

形全等的

基本思

路。

培养学生

归纳、概

括的能

力。

以组

为单

位合

作交

流、归

纳讨

论。

独立完

成,出一

名代表讲

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进一步形

成几何直

观,发展

抽象思

维,发散

思维,发

展合情推

理和演绎

推理。

根据

总结

的规

律方

法独

立完

成。

『活动5』

【能力提升】(13分钟)

如图3,在△ABC和△DEF中,点A、F、C、D四点在同

一直线上,有下列四个论断:

①AB=DE ②AF=DC ③∠B=∠E ④ AB∥DE. 请用其中

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给同伴编一道数学

问题,并由同伴写出解答过程。

养成独立

思考、合

作交流的

学习习

惯。灵活

运用判定

两个三角

形全等的

4种判定

方法,培

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和创新能

力。

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

『活动6』【课堂小结】(2分钟)

归纳、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括、总结

2、你还有什么疑惑?

的能力。

【检测过关】如图4,已知AD平分∠BAC,要使△ABD1、找条件 课下完成 检验学生

≌△ACD, 2、定方法 对判定两

(1)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 ; 个三角形

(2)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 ; 全等的4

(3)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请你从种判定方

(1)(2)(3)中选择一个,并写出证明过程。 法的掌握

情况。

说明解题

格式

已知:

求证:

证明:

同桌互换

学案出

题、做题,

完成后用

实物投影

展示答

案。

独立

思考、

合作

交流

相结

合。

【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设计: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

A

D

课下完成 巩固旧知

B

图1

C

4.反思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俗话说,授人以

“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渔”是获得“鱼”的方法。因此在《添加条

件证明三角形全等件》一课的教学中,我摒弃了直接给出条件的教学方法,以学

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为主线,采用了“自主探究―引导”的教学模式,以探索三角

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

交流,将我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整

节课不仅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还达到了对知识

的深层次的理解,获取了数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

神。

在备课中,我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最初的设计是选用全等的四种基本图形,给出两个条件,添加一个条件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发现学生的识图能力很弱,如果给出的图形太多,就会

给学生添加条件加大难度,本节课的重点是熟练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

法,最终我没有刻意设计例题,选用了一道练习题进行四种变式,这样学生对图

形不会感觉陌生,自主探究也大大降低了难度。

2.在自主探究环节中,目标是明确的,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操

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怎样能够保证探究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不是流

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提出探究的问题以及对学生操作的要求。在此环

节,最初导学案中没有解题思路,根据本班学生水平,后来设计了解题思路,让

学生按照解题思路进行自主探究,从中获得数学的解题方法。

3、存在时间上的矛盾。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花费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充

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全过程,而不省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那就要求学生有

较高的能力,否则,本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所以“自主探究”安排在课前完

成。

在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之后,本课的探究得以顺利地进行,基本达到了预期

的效果。这节课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发现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

1.体现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教材内

容重新整合满足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从学生实际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他们

非常真实地体验了一个数学发现过程,其成功后的幸福和愉悦溢于言表,使学生

在探索活动中进一步积累了探索问题的经验方法。

2.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面对新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

3.课堂教学中切实体现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寻找和发现,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

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

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积累了探索

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