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发(作者:)

艺术审美 

位正直而有深度的音乐家 

——

透过斯特拉文斯基的理论著作看其音乐思想 

李学娟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音乐诗学六讲》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在哈佛大学 

作的著名讲演录,是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本书阐述了斯 

特拉文斯基对音乐的理解及其艺术理念,其音乐思想具有深刻 

的洞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音乐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启示.对于 

术就要有创新,《春之祭》只不过遵循音乐的本质而已。《春之祭》 

使用的音乐语言在新奇中有点粗暴,但决不至于和革命这个词 

有任何关联。斯氏认为《春之祭》只是在做艺术上的创新,不能划 

我们研究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诗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O5 文献标识码:A 

归“革命”阵营。对于艺术和革命的区别,作者是这样解释的:“艺 

术在本质上是建设性的,而革命则意味着固有的平衡被打破,和 

混乱时期的到来。”作者认为艺术一旦陷入混乱,对现存的作品, 

艺术的存亡都是很大的威胁。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但艺术又怎 

能一直循规蹈矩而不陷入混乱?作者接下来说道:“在现今的社 文章编号:1673—2111(2Ol1)04—0258-02 

《音乐诗学六讲》是由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所 

著,姜蕾翻译,杨燕迪校订。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 

1971)是2O世纪上半叶西方最具影响的美籍俄国作曲家。19o9 

年开始与“艺术世界”集团领袖之一贾吉列夫合作陆续创作了 

会.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具有革命性,往往表示一种赞誉。究诘原 

委,是因为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对革命这个字眼具有一种崇敬 

感。我们现在有必要就此相互沟通:如果说最杰出、最伟大的艺 

术行为莫不出自于勇敢……勇敢我绝不反对.而真正的大勇更 

无可限量。但勇敢一旦走向霸道,给艺术造成的涂炭也就难以估 

著名的三大舞剧《火鸟》、《春之祭》、《彼得鲁什卡》,赢得世界声 

誉。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题材宽泛、风格多变,一生经历了俄罗 

量。”作者在此段对不同时代革命的不同涵义进行了解释,并提 

出勇敢一词。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对勇敢一词的理解。对于斯氏的 

话我表示部分的赞同,我个人认为在音乐史上不可避免会有一 

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技法时期三个风格迥异的创作 

阶段。他重要的美学理论著作包括《我的生平纪事》、《音乐诗学 

六讲》、《对话》等。杨燕迪教授在导读中谈到,《音乐诗学六讲》 

是一部不可忽略的音乐美学名著,相对集中地反映了斯特拉文 

斯基的音乐观念和艺术理念。书中所论述并涉及到的,无论是 

有关音乐生产、制作,还是创造过程,都是其实际经验之谈。斯 

氏所信奉的艺术准则是,“艺术越是受到控制,越是自我限制, 

越是自我限制,越是深思熟虑,就越是自由的。”杨燕迪教授认 

部分由鲁莽写就,在鲁莽中前进,在前进中走向伟大。作者又指 

出,必须头脑清醒,把肆无忌惮和勇敢划清界限。对于先锋派的 

精英所鼓吹的东西,作者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决不能 

因为不喜欢某种音乐就把它说成是“刺耳的噪音”。这句话道出 

了一个音乐人所具有的正义感和对艺术的忠实。作者认为,一个 

时代的人都要对新生事物进行判断,这是他们所肩负的责任,但 

评价正确性却时有偏差,难如人意。我认为斯特拉文斯基这句话 

说得十分中肯又比较客观,虽然其中不免掺杂一些个人的主观 

论断,但音乐评论大体如此。 

在第二讲音乐现象中,斯特拉文斯基首先通过举例说明音 

为斯氏的音乐思想洞见具有显著的原创性,其丰富洞见即使偏 

激的立场也无法遮掩,反倒愈显其洞见的独特性。那么斯氏的 

思想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 

在乔治-赛弗里斯为其写的前言里,有一句引用的赞美之 

辞:“这是一位对音乐不说任何含糊不清、故弄玄虚的话的音乐 

乐是如何被组合而成,即追溯音乐创作的起源:音乐元素只有在 

人为的加工组合之后才能成为音乐,而这样加工组合是人类有 

意识的行为。在谈到音乐创作时,作者的看法是:音乐的创作需 

要超越被动的接受,需要开动我们的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组 

织,赋予生命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说到底,所有创造性的发现都 

并非从自然界的直接获取,而是运用人类的智慧和技巧对天然 

的事物进行加工——这是所谓艺术的真谛。作者一语道出艺术 

的真谛,使读者有豁然开朗之感。作者认为音乐的现象其实就是 

思维的现象 我认为这一说法很有见地,音乐本身就是人们思维 

的结果.有了思维才有了一切包括音乐,音乐尤其是需要思维的 

家。”在没有看到作者的正文之前,先看到这样一句溢美之辞, 

且不论其溜须拍马之嫌,试想能够得到这样赞美的音乐家又有 

几人?一个对音乐诚实、直白的音乐家是理应受到尊敬的,斯氏 

是这样的音乐家吗?让我们通过正文来看其思想。在第一讲导 

论里,作者对所讲主题诗学下的定义是“以待完成的研究”,这 

定义颠覆了以往笔者对诗学涵义的理解。我所理解的诗学即 

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斯特拉文斯基对 

诗学的定义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诗学。作者在将谈到音乐领域中 

的制作问题前说到,不应该把音乐当作奇思幻想的籍托,这句 

话直接点明了音乐的严肃性以及从事音乐工作的责任。作者接 

艺术.需要思维的学科。作者对于节拍和节奏的定义是这样区分 

的:节拍解决如何把音乐单位分割为相等部分的问题,而节奏解 

下来写道,音乐最本质的属性即:音乐是一门艺术。斯特拉文斯 

基因为《春之祭》被冠以革命者的帽子,对此斯氏认为既然是艺 

决特定单位拍中各相等部分的时值组合问题。斯特拉文斯基的 

俄国朋友苏夫金斯基关于“音乐时间”问题的看法和作者如出一 

作者简介:李学娟,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258・文学界 

艺术审美 

辙,即在他看来.音乐创作是基于时间之上的一种特有的音乐体 

乐的影响时说到:苏联的民歌收集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一切都 

验,是各种直觉和多种可能性的内在复合体,而音乐作品只是这 

种音乐时间体验的功能性实现。以客观时间为主的音乐,一般来 

是按斯大林、伏罗希洛夫以及其他领导人的指示记录的,成千上 

万的民歌都要以歌颂共产党人为基调。由此可见,音乐不可避免 

的被打上民族的烙印,代表国家的意志。作者贬斥苏联领导人把 

民俗学问题和音乐创作问题混为一谈,类似的错误也出现在音 

乐表演上,使作品不可能代表真正的文化。作者说,在如何创造 

领域,文化的资源条件绝不是蕴含在这种大众消费之中,大众层 

说,会遵循相似性原则。而以心理时间为主的音乐则强调对比性 

的体现。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这两条定律正好对应着统一和对比 

这两个基本的哲学概念。 

第三讲音乐创作中作者谈到了创作的过程、灵感、欲望、能 

力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说到:当一个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感受到 次的作品更多的只是习作。我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这句话说得 

了快乐,就不会引发争议。这句话总结得很是有趣,虽然我个人 

不能表示完全的赞同,但还是认为它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快乐 

的感受并不是每个人都相同,也并非同步进展,但是当听众感受 

到快乐的时候,这种愉悦还是会让人暂时忘却争议。作者对于乐 

剧的看法是:乐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不能代表任何传统。从音 

非常的有见地又有力度,认识很深刻。作者认为,艺术根植于文 

化,发展于养成,得益于知识界的整体稳定,而俄罗斯比历史上 

任何时候都更缺乏这三种条件,斯氏因此对俄国音乐艺术的前 

景感到忧虑。 

在第六讲即最后一讲音乐表演中,作者讲到了执行者和演 

绎者的问题,对之进行了界定和区分。演绎,表演者就不能随心 

乐本身来看,也不适应任何的需求。乐剧的流行具有病态的根 

源。可叹!我认为这一观点未免有些偏激,乐剧的出现是音乐发 

所欲,在把作品传达给听众时应该要自觉遵守某些特有的规矩。 

执行,则要严格地按照作曲家的明确意愿执行,除了谱面上的具 

体指示之外决不可自由发挥。作者举例来进一步说明,在音乐表 

演中演绎者和执行者需要遵循的规则,以及一些原则性问题。其 

中作者说到了乐队指挥,对于斯特拉文斯基那个时代的指挥家 

的狂妄自大,相互攀比和对原作的篡改嗤之以鼻。对于演绎者所 

应遵循的规则,斯特拉文斯基的观点是,一名演绎者要成其为真 

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必须在展现精湛技艺的过程中,谦逊地把 

展过程中的--nO音乐形式,其流行自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将其归 

结为病态的根源就有些过了。作者认为艺术创作和其他任何事 

物一样,人们只有在抗拒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所建树:任何事物 

味屈服于压力,就只会寸步难行。这句话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任何事物都会有压力,如果屈服了就不能前进了。在进行创作 

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为方向迷失而感到痛苦,就有 

必要对自己加以限制。对于作者所说的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产生 

的各种想法,由于我的能力与实践所限,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 

但我认为必要的约束有利于音乐创作。 

在第四讲音乐类型学中,作苦说到:扪心自问.如果一个人 

企图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演绎戏剧场景,甚至是模拟自然,这难 

道不是对音乐的非分要求吗?对此句话我有些异议,音乐固然不 

能用来演绎戏剧场景,模拟自然,但音乐是可以用来表达情感 

握速度,表现手法控制有度,这样才会走向成功,真正的成功,而 

只有这样的成功.才算得上是对他名副其实的嘉奖。斯氏在此处 

展现的观点精到又合理。在结尾,斯特拉文斯基写到,音乐感不 

经过训练,是无法掌握它和得到提高的。音乐,和任何事情一样, 

被动的懈怠只会让人越来越变得麻木,能力也随之退化。人的兴 

趣需要激发.音乐的品味得靠培养。结尾的告诫是斯特拉文斯基 

送给读者和音乐人的礼物,其尖锐和诚恳共存,让人回味深远、 

记忆犹深、犹如醍醐灌顶。 

的,而且有时候音乐还可以模拟目然的某些声音。对于音乐创作 

来说,作者认为,井然有序、结构清晰对于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对 

此,我表示赞同。一部杂乱无章、秩序混乱、结构模糊的作品实在 

不能让人苟同。 

由于斯特拉文斯基是俄国人,又由于其对俄罗斯音乐的迷 

参考文献: 

[1】[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著.姜蕾译.杨燕迪校订.《音乐 

诗学六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2】[法】米盖尔・杜夫海纳著.孙非译.陈荣生校.《美学与哲 

恋和喜好,在第五讲中,作者以走下神坛的俄罗斯音乐为题专门 

讲述俄罗斯音乐。从格林卡谈起,谈到了达尔戈梅斯基、“强力五 

人集团”、柴可夫斯基,尤其是对柴可夫斯基甚为推崇,认为柴氏 

具有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五人团”中的里姆斯基 

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王岳川.欧阳友权主编.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中国社 

样看重扎实的作曲技巧。作者讲到苏联的国内政策对苏联音 

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界・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