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新闻e家

试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AI合成主播”

○杨菁菁

【摘要】人工智能是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延伸、拓展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随着理

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AI合成主播”是人工智能在新闻播音主持业应用的

一个分支,其出现和发展为新闻播报带来了新机遇,也给传统播音员和主持人带来了挑战。人工智

能背景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技术与内容的融合,而人机合一下的“真人主

播+智能辅播”将是其最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AI合成主播;播音主持

2020年5月21日两会召开之际,全球首位

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正式亮相,拉

开了中国传媒行业全面进入智慧时代的序幕。

就目前来看,“AI合成主播”逐步应用于出镜报

道、新闻配音、演播室主持、现场采访、新闻评论

等各个方面,“AI合成主播”和真人主播是合作

共存的关系。但是,在不久的将来,真人主播是

否会被取代?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并增强自身素

质?“AI合成主播”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一系

列的问题足以引发电视新闻行业及社会各界的

深度思考。

一、“AI合成主播”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技术支持

“搜狗分身”技术在搜狗“自然交互+知识

计算”人工智能理念下诞生,技术包含两大引

擎:一是语音合成引擎;二是图像生成引擎。“搜

狗分身”技术可应用于媒体、医疗、教育、法律、

家庭等众多内容表达场景。“AI合成主播”是以

“搜狗分身”技术为核心,在人脸检测、唇语合

成、情感迁移等技术的支持下,对语音、唇形、图

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合成,进而生成与真人主

播无异的分身模型。多种技术配合协作,“AI合

成主播”才能以更逼真自然的形象呈现在用户

面前。如新华社已经推出的“新小萌”、“新小

浩”、“新小微”等主播,都是在各种前沿技术的

支持下对几位真人主播的“克隆”。可见,人类的

每一次跨跃式前行,都离不开技术的飞跃和发

展,而技术支持正是“AI合成主播”生成的关键

所在。

(二)现实需求

随着5G、AR、VR、MR、物联网等技术的快

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

智媒时代,面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庞大的信

息量,传统的新闻主播和主持人的准确、实时播

报困难逐渐增加,无法满足受众需求。这时,基

于技术和数据支持下的“AI合成主播”顺势而

生,人工智能与新闻场景的融合,满足了受众与

新闻的互动。有学者认为,过去是一个信息社

会,谁掌握信息谁就具有话语权,而未来将会是

一个传播社会,谁能更加有效地开展传播就显

得尤为重要。就新闻行业来看,“AI合成主播”

的出现不仅会加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还会改

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由此可以看

出,“AI合成主播”的出现不仅是新闻播报智能

77

新闻e家

化的过程,也是顺应了人类心理的发展而产生

的现实需要。

二、“AI合成主播”的优点与缺点

(一)“AI合成主播”的优点

1.高效率、低成本

“AI合成主播”大数据处理能力强,是一个

增强新闻生产效率的有效工具。只要输入文本,

设定算法,“AI合成主播”就能够快速对海量信

息进行归类汇总,可以不间断地进行新闻生产

和输出,长期来看,使用成本低廉。据《人民日

报》数字传播董事长徐涛介绍,只要在控制系统

中输入一篇新闻稿,5分钟就可以自动生成一

段人工智能主播“果果”的新闻播报视频。除此

之外,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新小萌”,仅

上岗3个月,就发稿3400余条,累计时长达

10000多分钟的亮眼成绩单。这样高效率低成

本的生产和输出,极大减轻了真人主播的工作

压力,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2.多种语言播报、采编形式创新

随着网络运行速度的提升,新的传播技术

无疑为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

事助力。2019年两会期间,虚拟主播“小晴”熟

练使用中、日、韩、英等多种语言对两会新闻进

行实时报道,加大了会议信息的国际传播力度,

更好地展示了中国形象。而且,“AI合成主播”

还具有结合智能采编和播报的优势,报道中整

合线上线下,通过多机位、多景深,将图片、文

字、视频、动漫等融合,实现了采、编、播、审、存

储的一体化工作。采编形式的创新,为受众带来

了全新的体验。

3.准确度高、趣味性强

在长期的电视播音工作中,不管播音员或

主持人专业能力多强,综合素质多高,也难免有

出错的时候。而“AI合成主播”具有永不疲倦等

特点,能有效避免口误问题。除此之外,“AI合

成主播”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2019年央视

网络春晚,主持人撒贝宁携手虚拟主持人“小小

撒”一同亮相舞台,“小小撒”妙语连珠,互动过

78

程中多次“抢”了小撒台词,引起全场观众阵阵

喝彩。

(二)“AI合成主播”的缺点

1.内容输出:缺乏判断力、思想性等创造能力

新闻播报不是简单的机械播报,而是新闻

主播对语速、语调、表情等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相对于记者深入一线,新闻主播更多的是把记

者采访的消息播报出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

只会机械化地播报,价值观、判断力和思想性是

他们成功播报的不二法宝。在播报不同类型的

新闻稿件时,主播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播

报灾难新闻的时候,新闻主播会放慢语速、声音

哽咽;在播报娱乐趣事时,主持人会语速加快,

轻松喜悦,这些真实情感的流露能让受众产生

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目前“AI合成主播”受技术

和算法的操控,缺乏对新闻素材的判断力和对

新闻信息的理解力,尚处于对真人主播的模仿

阶段。

陆锡初在《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强调,主持

人不仅要具备听、说、写的能力,还要参与到策

划、编辑、采访、制作、导播、主持的全过程,这样

有利于节目形式多样化和节目风格个性化,主

持人也可以更好地把控全场、增强全方位的业

务能力。“泛主持人化”越来越为业界所重视,比

如央视“名嘴”尼格买提·热合曼不仅是热播综

艺《你好生活》(第一季、第二季)的主持人,还担

任了节目制片人和总导演,在轻松的氛围中与

嘉宾就不同的话题、观念细细探讨。节目融入了

主持人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也充分说明了职业

主持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传播方式:外部技巧高超,缺少情感温度

播音是一种人为地将抽象的文字稿件进行

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艺术创作,这就要求

播音不仅需要高超的外部技巧来保证精准发

音,还需要隐性的内部技巧来酝酿情感。通过算

法的逻辑设定,“AI合成主播”可以模仿真人主

播达到发音标准、停顿得当的状态,外部技巧高

超。但“AI合成主播”归根到底还是机器,不具

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无法将情感阅历融入

节目中,这样就很难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电视台女

主播宁远在播报前线灾情时一度哽咽流泪,令

无数中国人感动。目前出现的“AI合成主播”虽

然在外型、语气、风格等方面,都和真人主播具

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仔细观察发现,机械化、技

术化的外在技巧过于明显,缺少情感温度,与真

人主播还是有千差万别。

3.传播效果:难以形成鲜明的个性魅力

播音是一门非常注重艺术性的语言文字工

作,主持人是联系观众和节目的纽带,主持人的

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节目的效果。真人主播基

于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长期的主持经历,拥有自

己的鲜明风格和人格魅力,这也是播音主持之

所以成为一门专业艺术的关键所在。而“AI合

成主播”基于特定的模仿和设定,播报模式往往

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魅力。

从我国的第一位电视主持人沈力到现在活

跃于荧屏的“央视boys”——撒贝宁、朱广权、康

辉,每位主持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播报风格和人

格魅力。以“央视boys”为例,搞笑担当——撒贝

宁,因一句“北大还行”遭网友调侃,撒贝宁因

节目获得全国人民的喜爱,在综艺

节目《明星大侦探》中“芳心纵火犯”的人设圈粉

无数;段子手担当——朱广权,一本正经、字正

腔圆地讲段子,成为央视网红;C位担当——康

辉,在抖音平台发布泥石VLOG亲切自然的分

享新闻背后的故事,标准播音腔与颇显随意的

剪辑形成一种反差萌,成功出圈并受到网友喜

爱,成为VLOG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这

些主持人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和人格魅力,颠覆

了央视主持人以往的形象,无疑也是“AI合成

主播”无法做到的。

三、“AI合成主播”对新闻播音主持业的影

(一)传播主体的冲突

新闻e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说:“分工起初只是性别方面的分工,后来则是

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因素自发

形成的。”

[1]

也就是说,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推动

了社会分工的变革。无疑,人工智能机器人是我

们当下所处的新科技时代出现的新科技生产

力,势必会改变社会的分工。在传统的电视新闻

广播行业,播音员作为信息传播最后环节的新

闻工作者,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体

验。但随着“AI合成主播”在新闻播音主持业中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闻传播的主体开始变得

模糊不清。

杨保军在讨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时曾提

到:“在人类社会,只有人才具备主体性。”

[2]

有人才具有自觉自主能动的创造性以及认识能

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机器只是人类上述能力

的延伸或外在表现。彭兰也认为,人工智能背景

下,“AI合成主播”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传播

主体、传播模式、传播时空、传播渠道,还是传播

手段、思维与文化等,各种与传播相关的变量都

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3]

两种说法皆有道理,而

在关注传播主体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AI

合成主播”可能会引起的伦理道德冲突问题。

(二)伦理道德的冲突

多数研究者认为,“AI合成主播”的出现并

没有直接触及新闻业的核心,尤其是新闻价值

伦理方面。它更多的是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提升了新闻播报的趣味性,优化了新闻用户的

体验,减轻了真人主播的工作压力,它的出现更

像是对电视播音行业的一次优化,而非革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技术的出现加快了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和碰撞,一系列新闻伦

理道德方面的冲突也会随之而来。智媒背景下

合成主播”一旦使用不当也将误入“洗稿”

一样的歧途。设想一下,如果在日常新闻播报或

者两会等重要场合中“AI合成主播”出现了不

当言论,不管是技术障碍还是人为操作,后果将

79

《今日说法》

“AI

新闻e家

不堪设想。因此,技术的背后不仅需要法律的保

护,更需要技术研发维护人员保持正确的道德

价值取向。

四、“AI合成主播”在新闻播音主持业的应

用前景

(一)定制化:技术与内容全面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全新的传

播形态、传播方式和用户体验,更改变了传媒业

最核心的内容生产环节,加速了“技术内容时

代”的到来。新闻生产的过程及内容生产主体操

作流程的模糊和隐蔽,将传统的新闻传播推向

了“黑箱”——算法深度介入改变了新闻生产过

程,带来行业规则和创造流程的倒置。“AI合成

主播”使个性化新闻生产和推送成为可能,但过

分迎合个人兴趣,很可能导致“信息窄化”。当

前,重要的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

兴科技赋能于内容创新,不断优化媒体形态,增

强内容的舆论引导力,丰富用户的体验。中央广

播电视总台和科大讯飞共同建立了“人工智能

编辑部”,并推出了“智能审核员”等AI技术产

品,这将是“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引

领“技术+内容”生态的不断发展。

未来,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整网

站或APP的页面布局,自定义自己感兴趣的话

题,自由更换界面视觉效果以实现定制化的新

闻将大有可为,这样的“自主性”交互可以大大

提高用户体验。

(二)情感化:以人为本,“真人主播+智能

辅播”

一切技术的中心始终应该是人。“AI合成

主播”的出现是为了帮助真人主播减轻工作负

担,如果过分依赖技术,忽视传播的基本规律,

传播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AI合成主

播”超越真人主播的是运算和智能层面,真人主

播拥有的法宝则是情感和思想;“AI合成主播”

的高效和低成本是真人主播无法做到的,真人

主播的情感和价值观则是“AI合成主播”很难

80

学习的。“AI合成主播”和真人主播不是鱼与熊

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播音主持业要想长远发

展,必须重视两者的融合。

人类负责思考和人文,机器负责运算和执

行,是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AI合

成主播”可以结合技术优势从事数据量大、工作

量大的新闻处理,真人主播要提升个人的专业

能力和综合能力,发挥自己不可代替的作用。二

者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还

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人文价值和情感关怀的新

闻内容。技术只有为人所用才具有真正意义和

价值,脱离了人类控制的机器也必将误入歧途。

(三)智慧化:脑机交互或将成为可能

新技术推动媒体出现智能化趋向。智媒化

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

化。

[4]

智慧是比智能更高的层次。可以说,从电

脑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人机交互,即通过计算机

输入输出和显示设备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对

话。最初是通过鼠标和键盘,后来触摸屏成为新

的交互方式。随着智能语音、动作识别技术的广

泛运用和柔性显示、3D电视机、5G等技术的同

步发展,关于脑机接口的讨论越来越普遍。“脑

机接口”就是将极小的电极植入大脑,利用电流

让电脑和脑细胞“互动”,期望能用来上传、下载

人的思想。Facebook、Valve等大公司不断涌入

这一领域,同时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

也公布侵入式脑机研究初步成果。脑机交互或

成为人机交互的主流方式,让以往未能落地的

生物信息相关应用加快落地。

未来,脑机交互技术有望引入新闻传媒行

业甚至更广泛的应用场景,“AI合成主播”将不

仅仅是真人主播的复制、简单的信息传播者,还

有望成为集各种智慧于一身,具有思辨意义的

结语

当我们讨论“AI合成主播”现状并对其未

“高级生物”

新闻e家

主流媒体

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杨娇娇

【摘要】受理性主义范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新闻业的认知就是必须追求客观性,但在灾难

情境中,情感的流露、表达与客观性并不是对立的。本文旨在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分析在灾

难情境中,主流媒体如何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情感表达,并得出情感表达在灾难性报道中起

到了疏缓受众情绪,给予情感抚慰,提供情感宣泄平台,凝聚社会大众力量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抖音号;客观性;灾难性报道;情感表达

一、情感表达与新闻的关系

(一)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新闻必须符合客观性

原则,即新闻报道中不能带有任何情感,记者对

新闻事件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有任何偏见。但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客

观性与情感表达并不是对立的,情感表达对新

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灾难情境中,一方面

来进行展望时,我们不应该仅关注技术的突破,

其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更值得我们重视。未来,

“AI合成主播”将朝着定制化、情感化、智慧化

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AI合成主播”将出现

在地铁、机场等公共设施领域。对于新技术的应

用,我们应该抱着“带着镣铐大胆跳舞”的态度,

这副“镣铐”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

行必要的约束,而技术的开发者更要拥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信息的传播者更要提高职业能

力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制衡、自觉,共同为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媒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保

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

息,破除谣言,消解恐慌;另一方面在灾难性事

件中,受众对情感信息的感受更加敏锐,需要通

过媒体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媒体要迎合受

众的情感期待,向受众传达正能量,给予情感抚

慰。

(二)多向互动型传播模式使情感表达成为

新闻生产的动力

驾护航。■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5.

[2]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J].现代传播,

2018(11):32.

[3][4]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

与写作,2018(07):5-11.

(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

究生)

责编:姚少宝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