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交互型头像的米姆传播、运作模式与功能实

作者:赵可一

来源:《今传媒》2021年第11期

摘 要:从传统头像走向交互型头像,米姆式传播得以在头像媒介上延伸出新的栖息之

所,带来了头像意涵与功用的突破。交互型头像以米姆的身份,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以节庆模

式、压力模式、控评模式运作,实现了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互动交流与文化狂欢、组织管理

与舆论引导的功能。本文基于对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基本形态梳理,发现头像在

米姆赋能下拓展了共意性社会运动中媒介参与的渠道,同时本文也提供了对传统媒介资源功能

重整的探索。

关键词:米姆;头像;社会运动;图像动员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127-04

近年来,交互型头像时有出现,与以往社交媒体用户头像不同的是,交互型头像勾连起

了个体与个体,并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作为米姆发挥起独特功能,推进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前

进。交互型头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吸引人们投身其中。通过探索这一新旧交叠的事物,我们

可以发现尘封于传统的头像也可以成为米姆式传播的新所,传统传媒资源在培养皿中得到释

放,迸发出新的能量。

一、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米姆传播 1988年,麦卡锡和沃尔夫森明确了共意性

社会运动的概念、性质及内涵,他们把社会运动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冲突性社会运动和共

意性社会运动。“共意性社会运动的诉求具有公益性、道德性、正义性等特点,并具有高度的

情感认同,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抗争、权益保护、民族主义运动等方面”[1]。

交互型头像是近年来源于社交媒体用户头像交互这一行为的产物。总体来说,交互型头

像主要指社交媒体用户在某一公共话题背景下,以自发统一的群体形式,为头像设置具有话题

代表性的元素符号,以达到交流互动效果的头像。除少量为了纯粹的文化互动与狂欢而出现的

交互型头像外,大部分的交互型头像往往基于相同或相近的共意点发生,伴随着共意性社会运

动,头像在事件中被赋予的交互意义具有趋近的情感认同性,可以说交互型头像时常作为共意

性社会运动的一种传播路径。

同时,这种传播路径实际上是具有米姆特征的。米姆,又被译为模因、谜因等,意指被

模仿的东西。根据1976年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对于米姆概念的正式阐释,米姆被定义

为文化传播的小单位,“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米姆。”由于交互型头像具备道金斯所说的米姆的模仿单位特征,所以交互型头

像也可被视为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一种米姆。

并且,米姆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不仅具有扮演“理解当代数字文化的棱镜”的文化意涵,还

被认为“具有凝聚共识,统一行动,并赋予其意义”之社会与政治功能。国内对共意性社会运动

的研究集中在媒介动员,但米姆在其中并未得到充分关注。郭小安与杨绍婷率先以“帝吧出征”

事件为例,具体分析了米姆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动员作用。然而,共意性社会运动的米姆研

究并不止于在“帝吧出征”事件中有所显现,交互型头像对于共意性社会运动的米姆研究同样有

所意义,其内涵与规律却有待阐释。

社交媒体用户交互型头像时常作为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米姆,以头像为媒介承载进行米

姆式传播,回应于共意性社会运动。综合运用社会运动理论与米姆理论对其运作模式与功能实

现进行梳理,有助于勾勒这一新兴传播方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运作与功能图景,予以学术

性呈现,并进一步释放头像研究在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理论解释力,扩充已有研究基

础。

二、共意性社會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运作模式 由于共意性社会运动根据价值诉求、官方

支持度、民意支持度等维度可以作多重界定,内涵与外延丰富,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

中也具有多个运作模式,就现有的发生事件而言,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运作模式具

体可以归纳为节庆模式、压力模式、控评模式。

(一)节庆模式

节庆模式下的交互型头像基本形式是以节日相关元素为基础,组合个人原有头像,最终

结合成该节庆模式下的米姆,实现其功能。该模式下交互型头像的参与者涵盖于节庆受众之

下,且分布情况取决于具体节日文化的辐射范围与认可群体。节庆模式下的交互型头像所获得

的能量支持来源包含政府、社会与个体。“按照政府的支持程度和方式,共意性社会运动可分

为政策支持型、政策默许型和社会组织推动型”[1]。节庆模式下的交互型头像的节日特质及意

义影响其所获得的政府支持程度与支持方式。由于政策支持型的共意性社会运动符合政府与社

会普遍肯定的价值观念,在动员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支持,而节日具有符号化的价值,节庆

正是为了把这种价值进一步唤醒与宣扬,所以越符合这种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的节庆,其中

交互型头像的组织、传播与动员过程越能获得政府力量的支持。同时,被政府在广义政治层面

吸纳的社会各类组织力量也会与之保持一致价值观,提供其支持能量。个体则是其中的基本参

与单位。

“交互型国旗头像”是节庆模式的典型案例。近年来的国庆节前夕,在微博、微信等影响力

较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众多用户设置了“交互型国旗头像”。该头像设置的共意点正是在于共

同诉求于爱国主义的集中表达以及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广泛动员。在国内其受众分布广泛,在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维度的前提下,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转发分享与组织动员,同

时,也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响应以及个人的积极参与。整个运作过程呈现较为和谐的氛围。

(二) 压力模式

压力模式也是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主要运作模式之一。一些诉诸于权利维护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抗议施压运动也可划归于共意性运动范畴。在这一类运动的刺激下,交互型

头像在其中以相应的压力模式运行。但因为“共意性社会运动常以不稳定的形式出现,并且有

可能会转化为冲突性社会运动”[2],所以压力模式下的交互型头像在激烈的碰撞中还会面临着

从共意性社会运动背景转向冲突性社会运动背景的可能性。压力模式下,交互型头像的基本形

式以对应的维权事件为基础,通常会以专属统一的维权符号为元素添加于头像之上,从而凸显

参与者的身份与情绪,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与舆论支持。压力模式中意见领袖扮演着重要角

色。

以佩戴“粉红丝带”为标志的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在世界各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这场运

动是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典型,其中,对于交互型头像的应用也是压力模式的例证之一。1992

年10月,美国万千女性在胸前佩戴粉红色带以参与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由此施压,希望政

府和社会予以乳腺癌防治相关群体更多政策支持,并激发人们对乳腺癌群体的关爱与帮助。时

至今日,这场运动依然在延续,而粉红丝带也从人们的胸前来到了头像之中。近年来,在粉红

丝带关爱日前后,出现了一批批把头像设置为含有粉红丝带元素的社交媒体用户,包含“网络

大V”,通过粉红丝带这一专属统一的符号促成这场共意性运动的顺利开展。与粉红丝带相关

的交互型头像在压力模式的运作下,为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参与支持。

(三) 控评模式

“按照民意支持的空间形态,共意性社会运动可分为地理社区型和网络社区型”[1]。网络亚

文化圈域是网络社区型活跃的地带之一,而粉丝文化是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粉丝文化中存

在控评行为,也常常产生共意性运动。“控评”即通过评论输出维护控评目标主体的形象。这类

共意性运动的核心往往在于维护粉丝共同信仰和社区秩序,并通过这种维护行为确立群体的正

当性与道德价值。

在控评模式的运作下,粉丝社群开辟了通过交互型头像控评达成共意性诉求的路径。其

基本形式是粉丝社群通过自发设置用以控评的相关文字、图像作为头像,从而使得其在评论区

的头像可以串联为一句应援话语或是图景,实现“控评”。交互型头像控评模式的参与者一般都

是对应的粉丝社群成员,具有圈域自建构的社群信念与交往准则,“粉丝们经常把这些符号生

产转化为可在粉丝社群中传播, 并以此来帮助界定该粉丝社群的某种文本生产形式。粉丝们

创造了一种拥有自己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3]。正是如此,决定了在粉丝文化背景下

实践的共意性运动背后映射着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调适。

2019年,我国粉丝群体“饭圈女孩”在出征海外社交平台运动中把“阿中”(“饭圈女孩”给

“中国”的代称)这一米姆首次提出,随后被各大主流媒体相继使用。此间,诸多“饭圈女孩”把

头像自发更换为带有“阿中”元素的交互型头像,并通过这些符号、话语的排列组合使得交互型

头像有序且集中地形成为中国应援的评论区展演图景,达成“控评”。尽管该事件看似是简单的

粉丝社群自我行为,但就其手段、目的与影响而言,其可以说是粉丝亚文化圈为维护中国形象

的共同意志而发起的具有出圈效果的共意性社会运动,其中交互型头像是在控评模式运作下促

成该运动的重要方式。

三、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功能实现 通过对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三

种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可以发现,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交互型头像作为米姆,其在不同模

式中功能也有所异同,这些功能有聚合、有交织,最终实现了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互动交流

与文化狂欢、组织管理与舆论引导三大功能。

(一)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

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过程中实现了作为米姆的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功能。由于

米姆所具有的仪式传播功能可以建构和体现某种共有的信念,人们在其中对价值观、象征符号

和文化敏感实现共享。所以,在此过程中,身份认同、归属感、价值共识能得到不断建立和强

化,也正是这些特征引申出了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功能。

在三种基本运作模式下,交互型头像都有作为政治米姆,发挥着功能驱动。Ryan Milner

认为,政治米姆作为一种新型参与方式,可为不同声音的表达提供大量空间,使不同的意见和

认识得以交换协商。交互型头像的发生作为“草根运动”,“连接个人行动与政治行动来协调网

民们活动时所扮演的中心角色”[4]。参与者以个人化形式投身群体网络,通过特定的交互型头

像进行个体情感或态度的表达,并与其他参与者形成共鸣性力量,非参与者也受各中心点或形

式、或内容、或立场的吸引从而卷入,参与表达,转化成新的中心角色,交互型头像以这种米

姆动员的形式不断吸纳更多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到共意性社会运动之中,进行个体表达,以此构

成循环。

(二)互动交流与文化狂欢

道金斯提及,米姆的传播并非一个简单的复制传播过程,它是一种作为传输的交际和作为

仪式的交际。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交互型头像除了政治功能之外,同样具有文化功能,使之成

为一种仪式化的互动交流方式,甚至存在文化的狂欢。

它的互动交流功能表现在:一方面,头像原本具有传播功能,它能直观有效地表现人们

想要传播的图片内容,同时还能对观看者实施除主动搜索信息外的被动接受信息功能,只要用

户参与社交网络,那他将难以避免在浏览信息时看到他人所设置的交互型头像,在观看与被观

看中形成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是不同交互型头像自身具有的意涵不同,参与者在交互型头像

自发设置逻辑的支配下,通过个人化的手段使行动和内容通过社交网络被广泛传播,在同一系

统的交互型头像中,参与者不仅具有个体身份,也具备同属于一个交互型头像系统的组织身

份,达成组织成员间在共同语境下默契而无声的头像互动交流。

此外,由于交互型头像作为米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仪式,并具有高度的情感认同,可

以为参与者提供文化狂欢的港湾。通过在共意性运动中与大家一同设置交互型头像,达成互动

交流,从而使之获得在交互型头像所建构的共同体中的身份认同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产生进入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共同体世界的体验,“那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

暖而又舒适的场所,人们能够相互依靠, 情感体验实现共享、互助和共勉”[5]。

(三)组织管理与舆论引导

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还具有组织管理与舆论引导的功能,当然前者主要针对

亚文化圈域中的控评模式而生,后者包含在三种模式之中。

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对文化社群内部所产生的功能。由于控评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社群内

部成员,头像控评可以帮助组织内部提升管理能力和协调产出能力。控评模式头像内容的文字

设置需要社群内部进行有序的组织协调,才能形成在评论区具有控评效果的交互型头像内容,

同时,还需要进行评论区人员安排、把握时间与点赞数量才能达到交互型头像内容的正序排

列。由此可见,交互型头像能够通过头像內容明确组织内部行动时责任到人,提升社群内部组

织管理水平。

以佩戴“粉红丝带”为标志的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在世界各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这场运

动是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典型,其中,对于交互型头像的应用也是压力模式的例证之一。1992

年10月,美国万千女性在胸前佩戴粉红色带以参与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由此施压,希望政

府和社会予以乳腺癌防治相关群体更多政策支持,并激发人们对乳腺癌群体的关爱与帮助。时

至今日,这场运动依然在延续,而粉红丝带也从人们的胸前来到了头像之中。近年来,在粉红

丝带关爱日前后,出现了一批批把头像设置为含有粉红丝带元素的社交媒体用户,包含“网络

大V”,通过粉红丝带这一专属统一的符号促成这场共意性运动的顺利开展。与粉红丝带相关

的交互型头像在压力模式的运作下,为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参与支持。

(三) 控评模式

“按照民意支持的空间形态,共意性社会运动可分为地理社区型和网络社区型”[1]。网络亚

文化圈域是网络社区型活跃的地带之一,而粉丝文化是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粉丝文化中存

在控评行为,也常常产生共意性运动。“控评”即通过评论输出维护控评目标主体的形象。这类

共意性运动的核心往往在于维护粉丝共同信仰和社区秩序,并通过这种维护行为确立群体的正

当性与道德价值。

在控评模式的运作下,粉丝社群开辟了通过交互型头像控评达成共意性诉求的路径。其

基本形式是粉丝社群通过自发设置用以控评的相关文字、图像作为头像,从而使得其在评论区

的头像可以串联为一句应援话语或是图景,实现“控评”。交互型头像控评模式的参与者一般都

是对应的粉丝社群成员,具有圈域自建构的社群信念与交往准则,“粉丝们经常把这些符号生

产转化为可在粉丝社群中传播, 并以此来帮助界定该粉丝社群的某种文本生产形式。粉丝们

创造了一种拥有自己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3]。正是如此,决定了在粉丝文化背景下

实践的共意性运动背后映射着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调适。

2019年,我国粉丝群体“饭圈女孩”在出征海外社交平台运动中把“阿中”(“饭圈女孩”给

“中国”的代称)这一米姆首次提出,随后被各大主流媒体相继使用。此间,诸多“饭圈女孩”把

头像自发更换为带有“阿中”元素的交互型头像,并通过这些符号、话语的排列组合使得交互型

头像有序且集中地形成为中国应援的评论区展演图景,达成“控评”。尽管该事件看似是简单的

粉丝社群自我行为,但就其手段、目的与影响而言,其可以说是粉丝亚文化圈为维护中国形象

的共同意志而发起的具有出圈效果的共意性社会运动,其中交互型头像是在控评模式运作下促

成该运动的重要方式。

三、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功能实现 通过对共意性社会运动中交互型头像的三

种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可以发现,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交互型头像作为米姆,其在不同模

式中功能也有所异同,这些功能有聚合、有交织,最终实现了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互动交流

与文化狂欢、组织管理与舆论引导三大功能。

(一)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

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过程中实现了作为米姆的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功能。由于

米姆所具有的仪式传播功能可以建构和体现某种共有的信念,人们在其中对价值观、象征符号

和文化敏感实现共享。所以,在此过程中,身份认同、归属感、价值共识能得到不断建立和强

化,也正是这些特征引申出了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群体动员与个体表达功能。

在三种基本运作模式下,交互型头像都有作为政治米姆,发挥着功能驱动。Ryan Milner

认为,政治米姆作为一种新型参与方式,可为不同声音的表达提供大量空间,使不同的意见和

认识得以交换协商。交互型头像的发生作为“草根运动”,“连接个人行动与政治行动来协调网

民们活动时所扮演的中心角色”[4]。参与者以个人化形式投身群体网络,通过特定的交互型头

像进行个体情感或态度的表达,并与其他参与者形成共鸣性力量,非参与者也受各中心点或形

式、或内容、或立场的吸引从而卷入,参与表达,转化成新的中心角色,交互型头像以这种米

姆动员的形式不断吸纳更多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到共意性社会运动之中,进行个体表达,以此构

成循环。

(二)互动交流与文化狂欢

道金斯提及,米姆的传播并非一个简单的复制传播过程,它是一种作为传输的交际和作为

仪式的交际。共意性社会运动中的交互型头像除了政治功能之外,同样具有文化功能,使之成

为一种仪式化的互动交流方式,甚至存在文化的狂欢。

它的互动交流功能表现在:一方面,头像原本具有传播功能,它能直观有效地表现人们

想要传播的图片内容,同时还能对观看者实施除主动搜索信息外的被动接受信息功能,只要用

户参与社交网络,那他将难以避免在浏览信息时看到他人所设置的交互型头像,在观看与被观

看中形成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是不同交互型头像自身具有的意涵不同,参与者在交互型头像

自发设置逻辑的支配下,通过个人化的手段使行动和内容通过社交网络被广泛传播,在同一系

统的交互型头像中,参与者不仅具有个体身份,也具备同属于一个交互型头像系统的组织身

份,达成组织成员间在共同语境下默契而无声的头像互动交流。

此外,由于交互型头像作为米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仪式,并具有高度的情感认同,可

以为参与者提供文化狂欢的港湾。通过在共意性运动中与大家一同设置交互型头像,达成互动

交流,从而使之获得在交互型头像所建构的共同体中的身份认同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产生进入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共同体世界的体验,“那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

暖而又舒适的场所,人们能够相互依靠, 情感体验实现共享、互助和共勉”[5]。

(三)組织管理与舆论引导

交互型头像在共意性社会运动中还具有组织管理与舆论引导的功能,当然前者主要针对

亚文化圈域中的控评模式而生,后者包含在三种模式之中。

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对文化社群内部所产生的功能。由于控评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社群内

部成员,头像控评可以帮助组织内部提升管理能力和协调产出能力。控评模式头像内容的文字

设置需要社群内部进行有序的组织协调,才能形成在评论区具有控评效果的交互型头像内容,

同时,还需要进行评论区人员安排、把握时间与点赞数量才能达到交互型头像内容的正序排

列。由此可见,交互型头像能够通过头像内容明确组织内部行动时责任到人,提升社群内部组

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