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江苏省苏北三市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

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

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

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

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

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

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

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

《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

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

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

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

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

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

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

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

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

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

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

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

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

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

《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

.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

.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

.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

.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

.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

相同。

D

.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能够像数字经济一样,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并深刻影响和重构

世界经济。数字经济的诞生与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重构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它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经济体的诞生与发展,是理解和把握数字经济的最佳视角。就目前而言,数字经济体的出现一般来自于四条

演化路径。第一是互联网的原生路径,谷歌、脸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都是以互联网服务起家,着力建设互联网平台,

培育产品生态,业绩和影响力在短期内获得了爆发性增长;第二是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大型公司“进

化”之路,如应用商店带动了苹果公司由一家企业向数字经济体的快速跃变;第三来自于汽车、健康、教育等大产业,

这些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培育出以大型平台为依托的、具有全行业服务属性的数字经济体;第四条路径则

可能来自一些颠覆性的新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兼具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影响

力,有望构造出与当前大不相同的经济组织形态。

不同路径演变而来的数字经济体,往往有着相同的属性。阿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数字经济体:普惠2.0时

代的新引擎》认为,数字经济体具有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三大特点。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各种类

型、各种行业、各种体量的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获得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数据的流动与共享,则推动着商业流程

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出全新的资源网络、生态网络和价值网络;普惠化则意味着数字经济是一种可以人人参与、共享

共建的经济模式,如今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都已经大面积展开。这些特点,意味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带来的

不仅是经济体量的爆发式增长,更将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度重构。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正极大地受益于数字经济革命,全球经济重心也因此而发生

了迁移。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发生了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大迁移,美国在数字经济革命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也借势数字经济迅速扩大,全球经济的地理重心从环大西洋地区转向了环太平洋地区。

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然而其前行之路也并非畅通无阻。与相对保守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之间的摩擦,便是影

响数字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我们希望未来建立包括政府、学术界、商界等各方共同参与的数字经济全球化治理

模式,这一模式应该公开透明,并且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摘编自袁勇《数字经济:重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数字经济可以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B

.透视数字经济体的四条演化路径,能够让我们对数字经济有一个好的理解和把握。

C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数字经济,人们之间借助共享共建模式进行贸易、金融等活动。

D

.未来若出现数字经济全球化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应公开透明,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纲挈领,既指出了数字经济的特点,又简要地阐述了其诞生后的巨大作用。

B

.第二段在论述数字经济体出现的四条演化路径时都运用了举例的方法,说服力很强。

C

.阿里研究院的报告内容,是为了说明数字经济体拥有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等属性。

D

.末段简明扼要,先指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继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身就隶属于互联网服务的数字经济体诞生和发展中都能在短时间内有好的业绩。

B

.汽车、健康、教育等属于大产业,转型后的数字经济体能够提供大平台,服务全行业。

C

.数字经济革命对中美两国非常有帮助,环太平洋地区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地理重心。

D

.数字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但需要解决好其与当前保守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等的冲突。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逸人论

刘再复

“五四”后,现代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想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文化救国的道路。但从外国深造回来,他们才发

现社会并没有提供施展才能的职业空间,这样,许多人就不得不去寻找“根本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即革命的道路,

于是纷纷成了战士。

成了战士自然是好,但有些人确实是书呆,见到剑与火与血就害怕。于是,这些人就想当隐士,也就是“逸人”。

但时代已不允许他们当隐士。那些当战士的知识者指责他们:社会正在大变动,中国人这么苦,你还想当隐士,你的

良心何在?于是当逸人的梦也就纷纷破碎。积极参与“五四”革命运动的周作人,后来就想开辟“自己的园地”,创

造个精神避难所。然而,连他的哥哥鲁迅也指责他。鲁迅认为,谋隐与谋官其实是相通的。他还认为,“古今著作,

足以汗牛充栋,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至于那些文士诗翁,自称什么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

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要在他们身上赏鉴隐逸气,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糊涂”。鲁迅对隐士的批评

有其历史具体性和针对性,而且古来隐士中确有以“隐逸”为手段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身在山林、心在魏阙的人。但

鲁迅没有给一些确实希望逃避政治、逃避官场的作家诗人留下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就太激进了。做隐逸选择的人与强

烈介入政治、热衷官场的人确有区别。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得益于他的隐逸。隐逸不仅为他赢得时间,赢得写作的从容心情,而且使他创造出一种

独特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和道家乐天安命相通,但不同于道家的逍遥无为,依然执著于日常生活现实,创造一个属

于自己的,能够守得住理想、情操和心灵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境界与平凡生活相连,又超越平凡的生活,不像玄学

佛学般虚幻,又完全不同世俗的琐碎平庸。这种境界使他创造出“平淡”的独到的诗歌风格,给文学史留下了千年来

的永恒诗味。面对的是平常的山野田园,闪射的是“生与死”思索的形而上光辉。那个时代能容纳陶渊明隐逸的存在

方式,真是诗家的大幸。

世界上应当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隐士在某些方面不及战士,但他们把世上的功名看得淡漠,常常进入深远的

精神生活,于艺术、哲学常有战士难以企及的贡献。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其实都是逸人或在某一人生阶段是逸人,

但他们的书画诗很有成就。弘一大师和苏曼殊,既当过战士也当过隐士,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的艺术多姿多

彩。李白、苏东坡,时而战士,时而逸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落单一,这与我们一些只会“放声歌唱”的诗人大不相

同,确有丰富与贫乏之分。

“五四”后,能躲进象牙之塔潜心于学术、艺术的知识者太少。逸人表面上回避世人,实际常常是服务世人的典

范。印象画派大师莫奈在远离巴黎的村庄里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庙堂,今天变成了世人“朝圣”和享受艺术的地方。

(选自《人论二十五种》,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现代知识分子因无救国的职业空间而转向革命,又害怕流血牺牲继而想归隐。

B

.鲁迅认为古代很多隐士有的借隐逸来谋官,有的本身是封翁公子,算不上真隐士。

C

.隐逸让陶渊明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境界,根植现实又超越世俗,汲取道家又超越道家。

D

.逸人通过学术、艺术等服务社会,在构筑深远精神生活上常有战士难以企及的贡献。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周作人“五四”后的选择,鲁迅持指责态度,作者某种程度上持肯定态度。

B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容纳了他的选择,使得那时代的诗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

C

.逸人经历使弘一、苏曼殊、李白、苏轼的艺术创造从单一、贫乏走向多姿多彩。

D

.莫奈与陶渊明的事例说明创造独特的审美境界和伟大作品必须回归山野田园。

3

.作者对“时代与知识者的关系”有怎样的思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平答。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 碌

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河阳乌重胤表o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穆宗即位,荒酒色,景 陵始复土,

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想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等同进曰:“道路皆言陛下追光 颜等,将与百官

高会。且个珂未改,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同轨之会适去,远夷之使未还,遏密弛 禁,本为齐人,钟鼓

合飨,不施禁内。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憩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 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

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开成中,杨嗣复得君,引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与李固言皆善。三人者居中秉权,

乃与郑覃、陈夷行等更持议。一好恶,相影和,朋党益炽矣。珏数辞位,不许。 帝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

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珏曰:“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 恃安而忽,则疾生。天下当无事,

思所阙,祸乱可至哉? ”始,庄恪太子薨,帝意属陈王。既而帝崩,中人引宰相议 所当立,珏曰:“帝既命陈王矣!”

已而武宗即位,人皆为危之。珏曰"“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帝新听政, 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宣宗立,

内徙郴、舒二州,以本亍寒专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 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

初。俄署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廩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人。 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李珏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

为厚邪/

B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想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

为厚邪/

C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懇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

为厚邪/

D

.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

为厚邪/

2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在唐代,明经是考试科目,主要考查传统经书的内容,与进士科是并列科目。

B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被召入幕府的人士称幕僚。

C

.元朔,旧历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文中的“元朔未改”指的是还没改年号。

D

.太子宾客,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珏相貌非凡,深被赏识。他尚未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华州刺史李绛认为他额角宽阔,天庭饱满,应该 参加

进士科考试,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B

.李珏劝谏新君,晓以情理。刚登基的穆宗打算将一些地方要员请入朝中宴饮,李珏认为先君去世不久,坟 土尚新,

大宴群臣违背丧制,是不应该的。

C

.李珏请辞要职,远离朋党。深得新君信任的杨嗣复将李珏安排在权力的核心位置,与政敌郑覃、陈夷行等 人形成

对立,李珏几次辞职,但未被批准。

D

.李珏为政一方,体恤百姓。他任河阳节度使时,停止征收额外和拖欠的赋税;任淮南节度使时遇旱灾,他 开仓济民,

还将多余的粮食折价卖给百姓。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

(2)帝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唐)无名氏

叵耐

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①叵(

)耐:不可耐,可恼。 ②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

1

.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

。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

_________

2

.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析后半阕词。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

______________

,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

(4)

______________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5)

________________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从今若许闲乘月,

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___________

,虑以下人。(《论语·颜渊》)

(8)精骛八极,

____________

。(陆机《文赋》)

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

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

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

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

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

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 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

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

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

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

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

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林治远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

夜确保立国大事“万无一失”;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高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为确

保五星红旗分秒不差飘扬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涛刻苦训练不懈怠,女港警莲姐兢兢业业守平安,外交官安文彬与英

国人谈判16轮分秒不让;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勾连起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那些默默奋斗、孜孜前行的小人

物,也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1

B

2

D

3

C

【解题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

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

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

C

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

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

D

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

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

故选

B

2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

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阐释了传承“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大

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

并未阐释意义。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

一致。

C

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

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

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

故选

C

【题目点拨】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

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

包括句子

)

,分句与分句之间

是什么关系

(

重点抓关联词

)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

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

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

结论

)

文中是否

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

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

(

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

1

A

2

B

3

C

【解题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

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A

项,“因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数字经济可以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一

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并深刻影响和重构世界经济。数字经济的诞生与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重构了全球

产业发展格局

可知,题干强加因果,曲解文意。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B

项,

都运用了举例的方法

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第三来自于汽车、健康、教育等大产业,这些产业在数字化转

型过程中,可能培育出以大型平台为依托的、具有全行业服务属性的数字经济体”可知,第三条没有涉及举例说明。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

对,得出答案。

A

项,“前身就隶属于互联网服务的数字经济体诞生和发展中”以偏概全,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为

数字经济体

的出现一般来自于四条演化路径。第一是互联网的原生路径,谷歌、脸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都是以互联网服务起家,

着力建设互联网平台,培育产品生态,业绩和影响力在短期内获得了爆发性增长

,可知没有涉及

发展

B

项,

转型后的数字经济体能够提供大平台

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

这些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培育出

以大型平台为依托的、具有全行业服务属性的数字经济体

可知,文本提到的是“可能培育出以大型平台为依托的”而

转型后的数字经济体能够提供大平台

,曲解文意;

D

项,

当前保守的

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与相对保守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之间的摩擦,便是影响数字经济

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可知,文本提到的是

与相对保守的

,而非

当前保守的

故选

C

【题目点拨】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

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改”

(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

)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

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

(

如“它”“其”等

)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

嫌;范围词

(

如“都”“所有”“人人”等

)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

如“或许”“大

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

系,

(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

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

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

包括句子

)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

重点抓关联词

)

,一般的有因

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

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

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

结论

)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