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发(作者:)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89

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

问题的评述

Ξ

西华师范大学

 陈文存

  

提 要

:

对语言石化现象认识的一些分歧诸如不同的定义

,

是成品还是过程

,

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

,

是与

目的语不同还是相同的形式

,

是否所有成人学习者都存在此现象等

,

是从不同角度

(

是待解释的现象还是用来

解释此现象的术语

,

研究其形成过程还是结果

,

是整个习得领域还是具体的学习者语言

)

研究的结果。本文认

:

对石化成因的研究忽视了人的学习惰性这一重要因素

;

而国内对语言石化现象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

:

把语

言错误等同于石化

,

在研究对象上重视学习者忽略使用者

,

研究方法上重视横向研究忽略纵向研究。在语言

教学中应该防止石化的发生而非试图改变已石化的语言。

  二语和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石化

(

也称僵化

)

看作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点

,

对此现象的研

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

也发表了不少

研究成果。但从近年发表的论文看存在一些问

,

影响了对语言石化的深入研究。

1.

对石化的定义和本质方面认识的问题

Selinker

1972

年提出了语言石化

(

fossiliza

2

tion

)

概念

,

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

育量的影响。后来

Selinker

Lakshmanan

(

1992

)

又认为

,

石化存在于非本族语者的整个中

介语中

,

是与目的语结构不一致的稳定状态的长

期存在。据韩照红

(

Han,2004a

)

介绍

,

最初

Selinker

清楚地区分了石化的双重功能

:

认知机

制和结构—行为现象

,

随着他对石化定义的扩大

,

又模糊了此区分。

各类文献中将石化主要描述为

:

石化了的语

言形式是二语学习者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学到的。

此概念将石化与学习的成败联系起来

,

表明石化

是二语使用者努力学习不成功的结果。以行为—

能力的术语来描述

,

石化是一种

(

认知

)

能力层次

的现象

,

或者

,

至少不只是在行为层次

(

Nakuma,

1998

)

胡伟光

(

Hu,2006

)

归纳了对石化的多种释义

:

认知机制

,

中介语发展停滞的过程

,

二语习得的短

暂成功阶段

,

中介语成品

,

可观察到的现象

,

需要

实证验证的假设。石化的复杂性和认识分歧存在

于一些对立的观点中

:

是待解释的现象还是用来

解释的术语

,

是影响整个中介语系统的整体现象

还是出现在中介语系统中某些局部的语言特征

,

是恒定的中介语行为还是一直都随意选择的或者

稳定的变体

,

是只用于异于本族语语言特点的概

念还是包括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特征的概念

,

是稳

定的同义词还是有别于稳定的相对概念

,

是一种

只是成人二语习得出现的现象还是儿童二语习得

也会出现的过程。

实际上

,

对石化的不同解释

,

是从不同角度研

因为此概念“提供了二语习得引出的中心问题的

(

Larsen

2

Freeman,2006

)

。在过去的三十几舞台”

年中

,

石化不断被定义、扩展、诠释

,

用来以各种方

式分析、研究二语习得的许多基本问题。

语言石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Selinker

(

1993

)

就强调

,

(

对石化现象

)

任何单一的解释都

会失败。由于语言石化的复杂性

,

国外研究者也

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把握石化的实质

,

我们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

)

石化的定义究竟是什

?2

)

石化是学习过程还是成品

?3

)

石化是局部

的还是整体的

?4

)

石化的语言是与目的语不同的

(

错误

)

形式还是相同的

(

正确

)

形式

?5

)

是否所有

成人外语和二语学习者都有石化现象

?

上述问题

,

虽然一部分韩照红

(

Han,2004a;2004b

)

讨论

,

但本文观点有所不同。

1.1

 石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Selinker

本人对石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

义。最初

(

1972

)

他提出石化是一种在表层的语言

材料之下的机制

,

学习者有意保存在中介语产出

行为中

,

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所接受的目的语教

Ξ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90

究的结果

,

也表明对石化的认识更加深入。首先

是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

对这

一现象自然就会提出假设。石化涉及到多个方

:

语言现象、认知机制、语言行为、语言能力等。

对几组对立观点的讨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

石化的本质。这几组问题

,

有的答案比较简单

,

:

是待解释的现象还是用来解释的术语

?

很明

,

两者都是。首先

,

石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

,

需要研究、描述和解释。其次

,

石化也是一个

公认的术语

,

用以解释二语习得中的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相互关联

,

以下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2

 石化是学习的过程还是成品

韩照红

(

Han,2004b

)

总结为

:

从认知的观点

,

石化是过程

;

从现象逻辑的观点看

,

石化是成

品。

Fidler

(

2006

)

认为

,

从成品的角度看

,

石化是

一种发展被部分或整体永久冻结的状态。从过程

的角度看

,

石化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缺失

,

而是指

发展停止的倾向。……过程和成品的区分意味着

“石化”这一术语是指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状态

或者是只能间接观察到的认知过程

;

是可以测量

的成品或者是可以观察的倾向。

Fidler

认为

,

两者的区分近年来有淡化的倾向。

石化的形成是二语学习中出现的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

,

语言学习者的二语或外语的异常语

言形式逐渐稳定下来

,

成为不可改变的部分。这

一过程是

:

出现错误→反复出现→稳定→不可改

(

石化

)

。在此过程中

,

一部分错误会被改正

,

一部分没能改正而石化。

石化发生在语言产出方面

,

而不会在接收或

理解方面。也如前面提到的

Selinker

所言“在中

,

介语产出行为中”。理解能力不会石化

,

因为学习

者不可能不理解与自己错误运用相对应的正确语

言形式

,

从这个意义讲

,

石化应该是结果。

研究其形成也就是一个过程和阶段

,

形成的

结果就是成品。

1.3

 石化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

据韩照红

(

2004a

)

介绍

,Selinker

本人的观点

就是变化的

,

从最初的局部到后来的整体。可以

从他使用的术语看出这一转变

:

从最初石化的错

,

到整个中介语系统

,

再到后来石化的能力和石

化的学习者。也就是从局部的语言现象到二语

(

外语

)

学习能力

,

再到学习者。

韩照红

(

同上

)

归纳到

,

整体的观点是石化影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响整个中介语

,

使得任何二语学习都不可能发生。

该印象来源于对发展停滞的总体描述

,

没有去区

分是某一子领域还是石化的语法知识特征。而局

部的观点是某一子系统

(

如句法

)

乃至某一具体项

(

如过去时的表达

)

可能石化

,

而其他部分的发展

正常。

MacWhinney

(

2006

)

指出

,

石化事实上不是一

种整体现象。我们发现

,

一些领域在继续发展

,

另一些领域的错误则相对稳定。一些实证研究也

支持了局部的观点。例如

,Schmidt

(

1983

)

所描

述的日本英语学习者的进步与停滞同时存在的情

况。另外

,Lardiere

(

2006

)

Patty

的研究发现

,

尽管

Patty

对形态标记的省略达到石化的程度

,

但她也掌握了一些与本族语一致的英语屈折特

征。

Birdsong

(

2006

)

认为石化是整体性的

,

引用了

Long

对日本移民

Ayako

的研究。此人

22

岁移居美国

,

在那里生活了

50

多年

,

但其语言的

某些形式永久不稳定

,

一直是乱的、无法预测的。

但在

Birdsong

引用的例子中

,

石化的仍然是学习

者语言的某些形式

,

也是局部的。他引证的另一

项研究也表明石化并非是全局性的

:Marinova

2

Todd

(

转引自

Birdsong,2006

)

30

名高级英语学

习者完成九项任务

(

其中两项语音

,

两项词汇

,

项形态句法

,

两项语言运用

)

,

以评估他们的英语

水平。结果是一些人部分达到本族语水平

,

3

个人在所有九项任务的表现都达到或超过本族语

水平。

再以著名英籍波兰作家约瑟夫・孔拉德为例。

孔拉德的英语被公认为在语法上达到了和英语母

语者一样的水平

,

所著的英文小说深受好评

,

但在

语音上却始终无法摆脱浓重的波兰腔。我国外语

界的一些老前辈

,

英语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非常

,

但口语却有严重的石化现象。这些例子都支

持了局部石化的观点。

韩照红

(

Han,2004b

)

认为

,

整体石化的证据

仍然是印象型的。多数实证研究都证明是局部的

石化。也就是说

,

石化只涉及到各个学习者中介

语的某些子系统中的某些语言形式

,

而同一子系

统的其他语言形式被成功习得或在继续改进。

笔者认为

,

对石化是局部还是整体性的分歧

仍然是研究角度的不同。如果从整个二语习得领

域看

,

所有二语或外语学习者都可能存在石化问

,

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可能出现石化

,

学习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91

《兰登词典》

(

UnabridgedRandomHouse

Dictionary

,Flexner,1993

)

的定义为

:

二语学习者

的中介语中形成的永久性语言

(

语言形式、特征、

规则等

)

,

其形式不同于目的语

,

尽管会进一步接

触目的语也不会改变。

(

Buss

2《

Routledge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

man,1996

)

把石化解释成“习惯的永久保持”

,

而且

强调“

,

虽然有最佳的教学要素和正确的反馈

,

石化

也会发生”。据

Fidler

(

2006

)

介绍

,Thep

2

Ackrapong

(

1993

)

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韩照红

(

Han,2004b

)

把研究者对石化现象所

使用的术语做了如下归纳

:

后退、稳定的错误、学习高原、典型错误、持续

的非目的语行为、低水平、学习过程减速、根深蒂

固的错误、错误形式的系统运用、高级学习者所犯

错误、易变的结果、学习的停止、结构性持续、不受

反面证据影响的错误、对语法和非语法结构的随

意使用、最终的能力、长时间持续的自由变体、持

续的困难、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特点的能力。

从上述术语也可以归纳出研究者对石化现象

相对集中的认识

:

从语言看

,

是持续的难于改变的

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特征。这些不同部分

的有些方面

,

如语音语调

,

还不完全是错误

;

而词

汇、句法方面的不同

,

就基本上被看作语言错误。

从形成看

,

包括所产生的异于目的语的语言形式

或语言错误

(

结果

)

,

也包括犯错误的行为过程和

缺乏正确运用的能力。

1.5

 是否所有成人外语和二语学习者都存在石

化现象

就这一问题

Selinker

的观点是变化的。最初

(

1972

)

他估计有

5%

的二语学习者会达到本族语

者的语言能力

,

即不会出现石化现象

;

1996

,

他认为所有成人学习者都有石化现象。他声称

,

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有望在所有话语领域都能达

到本族语者的能力。

Selinker

5%

是研究者经

常运用的比例。一些研究者

(

Long1990;Gregg,

1996

)

认为这个比例高估了

,Scovel

(

1988

)

认为只

有千分之一

,Gregg

(

1996:52

)

甚至认为“

,

二语能

力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本族语那样的能力”。近

期的一些研究者又认为有较高的比例

:15%

60%

(

Birdsong,1999,2004;Montrul&Slabako

2

va,2003;White,2003

)(

转引自

Han,2006

)

。也有

一些研究者

(

Kellerman,1995

)

认为

,

引用

5%

只是表明成人二语习得失败的人数远远大于成

者整个中介语系统的任何部分也都可能出现石

化。这样

,

石化就是整体性的了。但从石化本身

来看是局部的

,

因为不可能每个学习者的石化情

况都相同

,

也不会有完全石化了的语言学习能力

和学习者。如果石化了就不能学习任何新的语言

和目的语的任何新成分

;

不可能整个语言学习过

程都石化了

,

过程永远都是变化的

;

学习者的整个

中介语系统不可能都石化了

,

因为中介语的本质

特征之一就是动态的。当然

,

局部与整体的问题

还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

:

石化语言是与目的语相

同的形式还是不同的形式

?

1.4

 与目的语不同的形式还是相同的形式

Vigil

Oller

以及

Ellis

fossilization

看作

中性词

,

错误的和正确的语言形式的定型都称为

石化。

Vigil

Oller

(

1976

)

把石化看作中介语语

法中语法规则的相对永久性体现

,

既包括不正确

的形式

,

也包括正确的形式。

Ellis

(

1985

)

认为语

言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

其中介语与目的语形

式不一致的部分就成为错误

,

一致的就是正确形

,

两种形式的定型都叫石化。这里涉及到

fos

2

silization

stablization

(

稳定

)

的区别。韩照红、

Selinker

Long

等对二者的差异做了深入讨论

,

为二者是一个连续体

,

稳定是早期

,

到石化了就不

能改变

;

同时他们又强调二者的区别非常复杂

,

以达成共识。笔者认为

,

如果我们把稳定看成一

个中性词

,

是学习者所掌握语言的定型

,

而石化则

是指错误形式的定型

,

问题就容易达成共识了。

这样

,Vigil

Oller

以及

Ellis

所指的是语言的稳

,

而非石化。

多数研究者还是认为语言石化指与目的语不

一致的特征。

Hyltenstam

(

1988

)

认为

:

石化……是一种可

能发生在与一语相对应的二语习得环境中的一个

过程。包括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

,

即异于本

族语者的规则而且不会进一步发展

;

也包括异常

的特征

(

虽然是延后的

)

在特定的某种环境中重新

出现在学习者的言语中。因此

,

学习者已经停止

了学习或者恢复到较早的学习阶段。

Richards

(

1992

)

的解释是

:

(

第二语言或外

语学习中

)

指这样一个过程

,

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

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的一种语言方

式。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

言或外语学习中会固定或僵化。发音特征的僵化

造成一个人的异国口音。

92

功人数。

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也就意味着

没有石化现象。而“本族语者水平”是相对模糊的

概念。什么是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

一个

民族人们的语言水平差别巨大

,

即使接受相同教

育的两个本族语者都不可能在所有话语领域具备

相同的能力。笔者认为“

,

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和

水平”应该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即“

educated

people

”的平均语言能力和水平。西方国家的高

等学校毛入学率早就远远超过

50%,

部分二语或

外语学习者的总体语言能力达到该水平是完全可

能的。

一些实证研究和实例表明

,

有二语和外语学

习者没出现石化现象的例证

,

也有目的语达到本

族语者语言水平的例证。

MacWhinney

(

2006

)

列举了他的一个罗马尼

亚亲戚

,65

岁开始学英语

,

说写能力一直在提高

,

一直到

76

岁去世时都没有石化的迹象。

前面提到

Marinova

2

Todd

(

2003

)

研究的

30

高级英语成人学习者

,

3

个人在所有九项任务

中的表现都达到或超过本族语者水平。

我们可以这样说

,

不是所有的

,

但绝大多数二

语或外语学习者都有石化的问题。什么样的学习

者能避免石化呢

?

是天才

,

还是特别勤奋者

?

能是这方面的研究很难进行

,

没有见到研究成果。

1.6

 小结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化涉及到语言形式、语言能力、语言学习能力等多

个方面。

国外研究者对石化现象释义主要的批评是

,

(

Gregg,1997,SLART

2

L

“使得该现象无法测量”

discussion,

引自

Han,2004a:19

)

。为回应这一批

,

韩照红把石化定义在认知和实证两个层面上

:

在认知层面

,

石化是导致中介语形式永久稳定的

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

,

这个认知机制由多个过程

组成

;

在实证层面

,

石化是无论学习者进行何种语

言输入或付出何种努力都固定了的中介语形式

,

始终存在于口头或书面语中。

石化的语言有如下的本质特征

:

是绝大多数

外语或二语学习者所具有和掌握的、与规范的目

的语不一致的形式、特征和规则

;

是固定的、即使

大量接触目的语也不能改变的

;

不同学习者的石

化是不同的。

2.

石化现象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成因分析概况

石化现象成因复杂

,

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由

于各个学习者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有很强的个体特

,

很难概括学习者石化的确切原因。能够观察

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人们首先注意到与母语的明

显差异

:

二语学习者尽管能够有丰富的语言输入

,

也很难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

们观察到虽然有时缺乏刺激

,

所有儿童都能成功

地习得母语。

韩照红

(

2004a

)

归纳了环境、认知、神经—生

物和社会—情感四大类

50

种石化现象的成因

,

可能是最全面的归纳。

MacWhinney

(

2006

)

提出

应该把成因分等级

,

认知和神经机能是引起石化

的主要原因

,

其他则是其次的。

也有研究者

(

如杨连瑞、刘汝山

,2006

)

把成因

分类归纳为

:

生物论

(

Lenenberg

Lamendaella

)

、心

理论

(

Seliker

)

、文化迁移论

(

Schummann

)

、认知论

(

Krashen

)

、相互作用论

(

Ellis

)

等。

Ellis

(

1994

)

把成因分为内在因素

(

学习者的

年龄及融入目标语文化的欲望

)

和外在因素

(

学习

者的交际压力

;

缺乏学习机会

;

学习者使用二语后

得到的反馈特征

)

另外还有一些理论假设。

Dom

í

nguez

(

2007

)

介绍了两种观点

:

一些研究者

(

Tsimpli&Rous

2

sou,1991;Smith&Tsimpli,1995;Hawkins&

Chan,1997

)

提出了“失败功能性特点假设”

,

其观

点是

:

语法石化是因为构成语言现象基础的语法

石化是外语

(

二语

)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

,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不同

的角度

(

如语言的、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教育

心理的、社会心理的、心理语言学的、文化的

)

会产

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

无论是什么都只是人们给

它贴上的标签。要全面认识石化现象

,

充分揭示

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规律

,

必须多角度、全方位

地研究。

对石化现象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角度

,

因此有

多重含义。研究其形成

,

石化是一个过程

;

从已存

在的现象加以分析

,

石化是结果。石化本身的特

点就决定了其相对永久性。对学习者的整个中介

语而言

,

石化是局部的。从语言看

,

是一种异于目

的语的形式。最容易注意到的是语音方面的石化

现象

;

而实际上

,

在用词、语法结构、语义、篇章、语

用等各方面都存在石化现象

,

但在每个方面都是

局部的

,

不然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从心理的角

度看

,

它可能是一种认知状况。从形成过程看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93

就没真正努力去解决。反之

,

直接关系到其生活

和工作的部分

,

就会重视

,

就会不断地努力改进

,

这部分语言就不容易石化。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例

:

Elena

(

1990

)

介绍

,Nemser

(

1974

)

提到了两

类人的中介语变体

:

一是移民的变体

,

他们长期使

用目的语

,

语言非常流利

,

但明显达到了高原期

;

二是“适用”体系

,

即只需有限的语法规则和词汇

的有限语义功能

,

如出租车司机、旅馆预定人员、

酒店伙计等。前者的语言需求多一些

,

语言能力

也就强一些

;

后者所使用的目的语就是只能满足

其直接的工作需要那部分

,

他们不愿去学习目的

语的其他内容和功能

,

语言能力就非常有限

,

石化

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果不是惰性

,

他们是有条件

把语言学得更好的。

Elena

(

1990

)

调查了

25

名较高外语水平者

,

这些人都是大学毕业

,

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的经

,

工作中需要使用外语

,

大多数是外语教师。这

些人都认为他们所掌握的目的语在许多方面

,

语音、语调、词汇、固定表达法、流利程度等都不如

本族语者

,

还认为他们的中介语都在最近几年停

止进步了。部分人提到

,

如果还有进步

,

只是在与

教学或职业环境密切相关的术语和语言形式。他

们都认为目的语水平足以满足其工作和交际需

求。可见

,

他们的目的语的石化和继续进步都与

直接需求密切相关

,

也和惰性有关。

康德娜是作家

,

自然最重视书面语表达

,

其写

作水平就能达到本族语者水平。在我国电视上经

常露面的加拿大人大山和美国人大牛

,

口语对他

们来讲是最重要的

,

他们的汉语普通话就没有西

方人学汉语普遍存在的外国腔

,

这也是他们因工

作需求而特别重视并努力的结果。我国外语界前

,

自学成才的葛传 先生的英文水平

,

达到英国

著名英语词典编辑、惯用法专家

Fowler

都多次向

他请教的程度

,

英语词汇、语法方面的石化肯定是

与他无缘。这是葛先生特别勤奋的结果。

从反面的例子看

,

只要语言表达不直接影响

其生活和工作

,

就不会努力去改变

,

因而形成石

化。这也是惰性的体现。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布热津斯

基的德国口音和波兰口音没有影响他们的政治活

;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吴健雄

(

24

岁到美国

,

生活了

56

年后去世

)

的特异英语没有影响她在物

理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

,

也没有影响她

的交往。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一些亚非国家领导人

特征

(

普遍语法

)

只有在一语学习期间能够获得。

另一个观点是“表面曲折形式遗失假设”

(

Haznedar&Schwartz,1997;Lardiere&

Schwartz,1997;Pr

é

vost&White,2000;

Haznedar,2001

)

。该观点认为观察到的已稳定语

法中的缺陷不能用形式特征的错误表象来解释

,

而应该是抽象特征映射到相应的表面形式的问

题。石化与不能获得普遍语法无直接关系

,

而与

未受到损害的核心句法与其他已形成的语法模块

之间的互动缺陷有关。

研究者注意到多种因素会同时起作用。因

,

韩照红和

Selinker

(

1999

)

对石化的成因分析提

出了多重效果原则

:

当两个或更多二语习得因素

同时起作用时

,

中介语的形式固定下来导致石化

的可能性会大得多。

国内研究者对中国外语学习者语言石化的成

因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

,

已发表的成果基本上还

是转述国外的观点

,

涉及面也比较窄。如果有点

特色的话

,

也只是分析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对学习

者外语学习的一些负面迁移以及学习策略和教师

教学方面的问题

,

而且研究都不太深入。

2.2

 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分析石化现象成因时

,

有一个问题没能引

起足够重视

:

人的学习惰性。

对人的学习惰性应有足够的重视。

Ellis

(

1985:11

)

在分析成因时提到了“满足交际和情感

需求”

,

就是指学习者使用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也能

满足交际和情感需求

,

因此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正

确的语言

,

从而使这些错误石化。

Ellis

没有做进

一步的分析

,

这实际上就是学习惰性。笔者认为

,

人的惰性是引起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往往是被动

,

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成人与儿童不同

,

儿童的

学习目的性不强

,

几乎不带功利性。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受社会的影响

,

学习惰性出现

,

其功利性就

逐渐增强。慢慢地

,

就只重视学习“有用”的科目。

大概从初中

(

少年期

)

开始注重功利性

,

年级越高

的学生功利性越强。目前许多英语专业学生不愿

学习语言学、文学等课程

,

认为这些课程没有实用

价值。成人的学习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

,

无论是意识上还是潜意识上

,

都只重视直接影

响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与能力。人对语言的哪方面

不重视

,

哪方面就容易石化。一些虽然是问题

,

由于对生存和工作不会造成影响

,

人们因为惰性

,

94

尽管有在英语国家多年学习的经历

,

但他们的英

语口语都有很强的石化现象

,

都没有影响他们的

工作。他们的语言石化

,

既有文化的、心理的、民

族的因素

,

可能也不排除学习惰性的影响。

可以这样小结学习惰性与语言石化的关系

:

无迫切需求→产生学习惰性→拒绝进一步学习改

进→中介语停止发展→已有错误定型→石化。

3.

国内石化现象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把语言错误等同于石化

在语言学习过程

(

学习阶段

)

中出现的语言错

误还不能称为石化

,

这些错误有很大部分会随着学

习的继续得到改正

;

只有一小部分错误会由于各种

原因固定下来

,

在工作和生活中反复使用

,

尽管能

大量接触目的语都无法改变。只有固定了的、无法

改变的语言错误才是石化的语言。

Mukkatash

(

1986

)

发现

,

在“系统的错误改正和清楚的语法解

释”的情况下

,

石化仍然继续

(

引自

Selinker,1993

)

Ke

(

1992:5

)

就强调“

:

语言石化指发展过程中的错

误成为稳定的错误。换句话说

,

一些学习者的错误

根深蒂固

,

几乎不能改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

错误

,

其中哪一部分会石化

,

不同的学习者是不同

,

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

,

把语言学习者

(

即使是

大学生这样的成人学习者

)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

错误直接称为石化是不对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

可能有发生石化的倾向

,

但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语

言错误不等同于石化。

国内发表的有关语言石化现象的许多实证研

究论文

,

实际上仅仅是对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的研

究。这些论文就犯了把语言错误直接等同于石化

的错误。

3.2

 研究对象的问题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上得重新学习。对他们来说

,

本身就没有大量接

触目的语的机会

,

也就基本谈不上语言石化的问

题。但国内的语言石化研究基本上针对上述对

,

这显然是有重大缺陷的。

只有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把外语作为工具

,

需要经常使用产出性目的语技能的群体

,

如上面

提到的出租车司机、涉外旅游、饭店的相关人员

,

以及在外事、外贸、外企等部门和单位工作的人

,

和经常与目的语使用者打交道的各类人员

,

们的语言问题

,

才可能是石化现象。对石化现象

的研究应该更多地针对他们———语言使用者的语

言错误

;

而对大、中学生等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

应该主要放在他们的语言错误本身

,

而应该在其

语言错误的形成过程

,

目的是探索石化的形成过

程和规律。对语言石化成品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

是外语使用者。

3.3

 研究方法的问题

由于语言石化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

且学习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

对此现象的研究

,

应该是对学习者到使用者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

进行纵向的跟踪分析。也就是以个案研究为主要

方法

,

通过自然观察、描述性研究等手段进行

,

之以横向调查分析以发现共性。

而国内对语言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

,

大多数

都是横向研究

,

而且偏向于定量研究

,

通过收集学

习者的语言错误

,

对错误进行数据分析

,

很少有纵

向研究。这是不符合语言石化的发展特点的。

4.

结语

石化是外语和二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广泛存在

的现象。对石化现象及其成因的研究

,

对认识外

语和二语学习和习得过程非常有意义。中国外语

学习者和使用者的石化问题

,

应该有中国的特点

,

值得深入研究。但不能把语言错误简单地等同于

石化

,

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问题

,

正确选择研究

对象

,

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

才可能有科学的结

论。由于石化本身的特点

,

石化一旦形成

,

就很难

改变。韩照红

(

2004a

)

认为

,

石化的主要指标就是

持续性和抗拒性。因此

,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采取措施

,

使学习者能改正所犯的语言错误

,

防止

石化现象发生。正如

Ellis

(

1988

)

所述

:

正规教学

有助于防止石化。他还强调

,

自然习得是一个非

常缓慢的过程

;

教学可能不会改变学习发生的方

,

但可以加快学习速度。因此

,

基本上没有必要

下功夫去改变已石化的语言

,

因为是徒劳的。如

国外的石化研究对象都是移民和居住在目的

语社区的二语学习者和使用者

,

他们的石化问题

与我国的外语学习者是有重大区别的

,

这一点应

该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外语学习者如果没有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量接

触和使用目的语

,

就说不上有真正的语言石化问

题。因为石化现象有一个本质特征

:

即使大量反

复接触目的语也不会改变。国外的研究对象是符

合这一特征的。

我国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目的仅仅是

为了通过为升学、职称评定、求职或获取证书之类

而设置的考试

,

是功利性很强的学习

,

目的达到后

就与外语再见了。如果以后还需要外语

,

又基本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95

KeChuanren.1992.

Challengestotheproficiencymove

2

ment:TheIssueofaccuracy

.EricED353816.

Kellerman,E.1995.

Agebeforebeauty

.,

er&odSmith

(

eds.

)

.

TheCurrent

StateofInterlanguage.

Amsterdam:JohnBenjamins.

果语言使用者的生存环境需要他改变

,

自然就会

改变

,

其语言也就不存在石化问题了。

参考文献

Birdsong,D.2006.

Whynotfossilization

.InHanZhao

2

Hong&.

StudiesofFossilization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

Lardiere,D.2006.

Establishingultimateattainmentina

particularsecondlanguagegrammar

.InHanZhaoHong

&.

StudiesofFossilizationin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

Ltd.

Bussman,H.

(

ed.

)

.1996.

RoutledgeDictionaryofLan

2

guageandLinguistics.

London:Routledge.

Dom

í

nguez,L.2007.

Knowledgeoffeaturesinfossilized

secondlanguagegrammars

.

SecondLanguageResearch

23

/

2

.

Elena,D.1990.

Theprocessoffossilizationininterlan

2

guage

.Paperspresentedatthe9thWorldCongressof

AppliedLinguistics.

Ellis,R.1985.

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

2

tion.

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Larsen

2

Freeman,D.2006.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andtheissueoffossilization:Thereisnoend,andthereis

nostate

.InHanZhaoHong&.

Studiesof

Fossilizati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MattersLtd.

Long,M.1990.

Maturationalconstraintsonlanguagede

2

velopment

.

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12

.

MacWhinney,B.2006.

Emergentfossilization

.InHan

ZhaoHong&.

StudiesofFossilization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Ellis,R.1988.

Areclassroomandnaturalisticacquisition

thesame?

.

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11

.

Ellis,R.1994.

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

2

tion.

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

Ltd.

Nakuma,C.

RAL

36

.

1998.

Anewtheoreticalaccountof

Fidler,A.2006.

Reconceptualizingfossilizationin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Areview

.

SecondLanguageRe

2

search

22

/

3

.

fossilization

π

:ImplicationsforL2attritionresearch

.

I

2

Richards,J.,&

(

eds.

)

.1992.

Long

2

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

2

guistics

(

2ndedition

)

.Essex:Longman.

Flexner,S.B.&.1993.

RandomHouse

UnabridgedDictionay.

NewYork:RandomHouse.

Gregg,K.1996.

Thelogicalanddevelopmentalproblems

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e&T.

(

eds

)

.

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

2

tion.

NewYork:AcademicPress.

Schmidt,R.1983.

Interaction,acculturation,andtheac

2

quisitionofcommunicativecompetence:Acasestudyofan

adult

.n&

(

eds.

)

.

Sociolin

2

guisticsandLanguageAcquisition.

Rowley,MA:New

2

HanZhaoHong:2004a.

FossilizationinAdultSecondLan

2

guageAcquisi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

buryHouse.

Selinker,L.1972.

Interlanguage

.

IRAL

10

/

2

.

Selinker,L.1993.

Fossilizationassimplification?

.InM.

Tickoo

(

ed.

)

.

Simplification:TheoryandApplication,

AnthologySeries

31

.

Singapore:SoutheastAsianMinis

2

HanZhaoHong.2004b.

Fossilization:Fivecentralissues

.

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

14

/

2

.

HanZhaoHong&er.1999.

Errorresistance:

Towardsanempiricalpedagogy

.

LanguageTeachingRe

2

search

3

/

3

.

tersofEducationOrganization.

Selinker,L&anan.1992.

Languagetransfer

andfossilization:Themultipleeffectsprinciple

.InS.

Gass&er

(

eds.

)

.

LanguageTransferinLan

2

guageLearning.

Amsterdam:JohnBenjamins.

HanZhaoHong&.2006.

StudiesofFossilization

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Ltd.

HuWeiguang.2006.

Bookreview:Studiesoffossilization

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

LanguageandEducation

20

/

6

.

Hyltenstam,K.1988.

Lexicalcharacteristicsofnear

2

na

2

tivesecondlanguagelearnersofSwedish

.

Journalof

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

9

.

Vigil,N.&,1976.

Rulefossilization:Atentative

model

.

LanguageLearning

26

/

2

.

杨连瑞、刘汝山

,2006,

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

研究《中国外语》

,

5

期。

(

通讯地址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

1

号西

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

下转第

83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FLLTP

)

2010

年第

1

Kruger,A.2004a.

ShakespeareinAfrikaans:Acorpus

2

basedstudyofinvolvementindifferentregistersofdrama

translation

.

LanguageMatters

35

/

1

.

Kruger,A.2004b.

Theroleofdiscoursemarkersin

Africanns

π

stagetranslation:MerchantofVenice

.

Jour

2

nalofLiteraryStudies

12

.

83

柯文辉编

,1992

《英若诚》

,,

北京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冉永平、莫爱屏等

,2006

《认知语用学

,

———言语交际的认

知研究》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任晓霏

,2008

《登场的译者

,

———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

究》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著

,

梁实秋译

,1967

《莎士比亚全集》

,,

台湾

:

东图书公司。

莎士比亚著

,

朱生豪译

,2007

《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六种》

,,

山东

:

山东文艺出版社。

英若诚译

,1999

《英若诚名剧译丛》

,,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俞东明

,1996,

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浙江大学学报》

,

1

期。

Pavis,P.1982.

LanguagesoftheStage:Essaysinthe

SemiologyoftheTheatre.

NewYork:PerformingArts

JournalPublications.

Levinson,S.C.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acks,H.,off&son.1974.

A

simplestsystematicfortheorganizationofturn

2

takingfor

conversation

.

Language

150

/

4

.

(

通讯地址

:212013

江苏大学本部

4-4-105

)

Turn

2

takingManagementinDramaticDialogueTranslation

———

ACaseStudyofStylisticsofDramainDramaTranslationStudies

XiaofeiRen,ZanMao,QinghuaFeng

  

Abstract:Turn

2

taking,asacentralconceptinstylisticsofdrama,providesagoodtheoreticaland

ystematicsofturning

2

taking,

theturnconstructionalcomponentandtheturnallocationalcomponentarecloselyrelatedwiththestylistic

featuresofdramati

Ruocheng

π

stranslationofShakespeare

π

s

MeasureforMeasure

2

trastiveanalysisofZhuShenghaoandLiangShiqiu

π

sversionsindicatesthatYing

π

stranslationswerecarried

outwithskillfulmanagementofturn

2

takingbasedontheprincipleofperformabilitysuchastheproperuse

oftiesamongdiscoursesandproperselectionsofkeywordsinturn

2

taking,whichguaranteetheplayability

andreceptionofhistranslationsinthetargettheatre.

(

上接第

95

)

ARemarkontheProblemsintheResearchintoFossilization

of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ers

WencunChen

  

Abstract:Scholarshavedifferentviewsonlanguagefossilization:Itsdefinitions,aresultoraprocess;

alocalorglobalphenomenon,theformssameordifferentfromthetargetlanguage,whetheritoccurring

ferencesresultfromthestudiesofdifferentangles:Regardingitasaphe

2

nomenontobeexplainedoraterminologytoexplainthephenomenon,researchingintheprocessorthere

2

sult,refperarguesthat

people

π

eresearchersoftenfallintothefol

2

lowingpitfalls:toequallanguageerrorstofossilization,tofocusonlanguagelearnersinsteadoflanguage

users,toprefercross

2

aimedthatitismoreimportant

forlanguageteacherstopreventfossilizationthantochangelearners

π

fossilized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