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发(作者:)

基于DRNG与DLSS拓扑结构的网络模型

优化研究

作者:彭文良

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

摘要:对基于邻近图的主流拓扑控制算法进行了阐述,通过OMNET++软件仿真建模,设

计出基于DRNG与DLSS拓扑控制算法的网络模型,仿真并收集分析数据结果,结果表明:

改进DLSS算法与DRNG算法都能够实现通信拓扑结构的简化,达到降能的目的;改进DRNG

算法比DLSS算法优化的拓扑结构的鲁棒性更好,更适合实际应用推广。同时提出改进和优化

的策略。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邻近图;DRNG;DLSS;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2-0079-05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合信息传递、接收和处理与一体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涉及环境、医

疗、军事、工业、农业以及交通等应用领域[1]。拓扑控制技术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

制与数据融合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对于网络结构的优化与节能降耗等方面具有直接关系

[2]。陈军[3]提出了一种启发式分簇拓扑控制方法,利用粒子群实现通信节点的分簇,从而提

升通信网络的连通性与生命周期。刘志龙等[4]采用群交叉与变异的方式达到非均匀分簇,控

制传感器节點的剩余能量与负载直接的均衡,在较大的网络吞吐量下仍然能够保持较长的生命

周期。除了通过建立粒子群算法达到网络拓扑结构的控制之外,还可以通过优化节点可靠性权

值的方式达到节能的目的。宋伟奇等[5]通过构建网络节点模型优化传输节点的权值约束,提

升数据传输的流畅度,达到延长网络寿命周期的目的。本文通过OMNET++软件对改进后的

DRNG(Directed Relative Neighborhood Graph)算法与DLLS(Directed Local Spanning

Subgraph)算法的网络模型进行仿真,比较不同节点优化技术的优势,为拓扑控制技术在无线

传感器网络的节能降耗研究提供依据。

1 基于邻近图的拓扑控制

1.1 DRNG算法改进

在DRNG算法中[6],在得到u的邻居节点集之后,在邻居节点集内寻找距离节点u最远

的节点v,并且根据这两节点间的距离来确定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所以此算法的最终目的就

是找到距离节点最远的邻居节点。在原有的DRNG算法中需要判断所有的n个邻居节点是否

为u的邻居节点,而改进DRNG算法减少了n/2需要确定的邻居节点的个数。那么在寻找邻居

节点的时候如果对于它的可达节点进行排序,算法的复杂度将会从原来的n4比较次数下降为

n2比较次数。算法步骤如图1所示。

DRNG算法改进主要是在确定可达邻居集合N后,将N中的节点按照与u的距离从大到

小进行排序,记为v1、v2、v3、...、vn。每个节点vi(i=1,2,3,...,n)两两之间的集合

{vi+1,vn},如果不存在一点p满足max{d(u,p),d(v,p)}< d(u,v),则vi即是u

的最远邻居节点。按照vi到u的距离d(ui,v)调节发射功率。

1.2 DLSS的拓扑控制算法

基于DLSS算法的拓扑结构的通信流程与DRNG算法的结构类似[6]。通过每个节点发送

最大功率的广播Hello信息,结合DLSS算法的节点定位确定邻居节点从而实现最高效率的通

信路径筛选。具体的算法如下:

输入参数:Gu:u的可达邻居子图G;

输出参数:Su=(V(Su),E(Su)),根据Gu得到的局部生成子图。

Begin

1 Sort(E (Gu));将E(Gu)中的边按照权重排序

2 for each edge (u0,v0) in the order

3 if u0 is not connected to v0 in Su

4 E(Su):=E(Su)∪{(u0,v0)}

5 end if

6 end

End

在完成上述过程后,调整节点发射功率,使之能与最远的邻居节点通信。最后将拓扑图中

的单向边删去,仅保留双向连通的链路,保证网络的双向连通。

1.3 基于邻近图的仿真建模

本文使用OMNET++(Objective Modular Network TestBed in C++)仿真软件进行实验的仿

真。

1.3.1 节点模块构成

在OMNET++中其实节点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混合模块,只是有几个混合模块和简单模块相

互连接就构成了节点。在本文的实验中建立了最基本的节点模块:BaseNode。参数如下:

parameters:

string applType; //type of the application layer

string netwType; //type of the network layer

string mobType; //type of the mobility module可以设置节点是否移动

@display("bgb=301,256,white");

整个节点内部个模块之间的连接:

ateOut --> ateIn;

ateIn <-- ateOut;

ontrolOut --> { @display("ls=red;m=m,70,0,70,0"); } --

>ontrolIn;

ontrolIn <-- { @display("ls=red;m=m,70,0,70,0"); } <--

ontrolOut;

ateOut --> ateIn;

ateIn <-- ateOut;

ontrolOut --> { @display("ls=red;m=m,70,0,70,0"); } --

>ontrolIn;

ontrolIn <-- { @display("ls=red;m=m,70,0,70,0"); } <--

ontrolOut;

radioIn --> n;

1.3.2 功率与通信距离

在接收灵敏度一定情况下,采用无线发射功率P和接收半径R之间关系是:

P∝Rn(2 < n < 5)(1)

也就是P可能会远远大于R2。n的取值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是环境因素,在本文的实验

环境中,通过设置一系列参数之后,使得n取值为3,与一般实际情况相符合。一般而言,传

感器节点的无线通信半径在100 m以内比较合适。因此,本文选择0~99 m作为节点通信实验

的测试距离。

1.3.3 功率调节

将路径损失系数alpha设置为3.0,将最小信号衰减阀值sat设置为-84 dBm,载波频率

carrierFrequency设置为2.412e+9 Hz。在OMNET++中有对于发射功率和节点间距的一个计算

函数,但是在仿真过程中发现,在距离超过50 m的时候就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分别

通过调节节点发射间距和节点发射功率,得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另选一些点,并且

根据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他们的功率调节为由公式计算得出的值,验证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2 基于邻近图的仿真结果分析

2.1 调整功率与通信距离的关系

2.1.1 实验场景

对于本次实验场景已有一定的描述,如图2所示。

node[0]向周围发送BROADCAST_MESSAGE信号,如果node[1]在收到发送的信号之后

认为该信号是有效信号,即信号强度大于sensitivity则认为是有效信号,发送

BROADCAST_REPLY_MESSAGE。否则,node[1]节点将会将该广播信号认为是干扰信号直接

丢弃。

2.1.2 节点距离与发射功率的关系

根据功率调整与距离调节的方式,探讨节点距离与发射功率之间的关系,分别测量了间距

为10~99 m之间的发射功率,结果如表1所示。随着间距的不断增大调整功率随之增大,并

在间距为99 m时,功率达到100 mW。

2.2 邻近图算法控制与网络生命周期分析

2.2.1 改进DRNG和DLSS算法功率比较

在200 m * 200 m的范围内设置10个随机分布的节点,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为100 mW,

节点的最大发射距离为99 m。根据改进DRNG和DLSS算法,分别计算得到节点对应的发射

功率。节点分布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除0号节点外,在改进DRNG和DLSS算法的相同坐标下的发射功率均一

致。而在0号节点中,DLSS算法的发射功率较大,达到10.1 mW。

2.2.2 仿真实验与结果

图4显示了网络运行中的节点建立拓扑的过程,在建立初期,已经确立了每个节点的发射

功率。图4(a)中的node[8]首先发送广播消息,图4(b)的node[9]节点和node[5]同时接收

到广播消息,形成消息队列,node[9]节点首先转发reply消息,然后node[5]节点转发消息,如

图4(c)所示。

(a) node[8]发送广播信号(b) node[7]发送reply信号(c) node[5]发送reply信号图4

节点信号发送过程图

如果网络节点的初始发射功率为最大值,经过如图4的网络节点不断转发探测过程,建

立了网状的网络拓扑关系图如图5(a)所示。用改进DRNG拓扑控制算法即按照表1发射功

率,确立的拓扑结构如图5(b)所示。图5(c)是按照DLSS算法得到个拓扑结构。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网络的拓扑结构中无论是采用改进DRNG算法还是DLSS算法优

化,拓扑图都比原始图更简化,从而实现通信网络的节能与生存时间的延长。对比图5(b)

和图5(c)可以看出在网络通信链路上DLSS算法优化的路径比较单一化,仅仅存在一条通信

回路,所以DLSS算法优化的拓扑网络比改进DRNG算法更节能。然而,改进DRNG算法优

化的拓扑结构中存在两条可选择的通信链回路,在网络结构稳定性上比DLSS算法更好,既保

证了网络结构的通信降能耗,也保障网络结构通信的稳定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改进DRNG

算法相较于DLSS算法更具推广性与实用性。

3 结论

拓扑控制技术是无线传感网络实现节能降耗,延长通信生命周期的关键。本文在原有

DRNG算法的基础上,利用寻找最远通信节点的方式重新对算法进行优化,并与经典DLSS算

法和原始拓扑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与仿真,得到以下结论:改进DLSS算法与DRNG算法都能

够实现通信拓扑结构的简化,达到降能的目的;改进DRNG算法比DLSS算法优化的拓扑结构

的鲁棒性更好,更适合实际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安莹,房鑫平,孙福阳.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综述[J].中國新技术新产品,

2015(23):17.

[2] 司永洁,张健.低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算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36

(10):273-276.

[3] 陈军.无线传感器网络启发式分簇拓扑控制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19):

94-99.

[4] 刘志龙,张淋江,周红雷,等.非均匀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仿真[J].计算机仿

真,2019,36(4):260-264.

[5] 宋伟奇,王代远.基于节点优化的无线传感网络拓扑控制方法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9,25(3):80-83.

[6] 陈功平,王红.基于邻近图拓扑构造算法的仿真设计[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

(2):158-160.

[责任编辑:许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