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

达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2小时[1]。

网络生活尤其是基于移动端设备的网络生活已成为现实生活的延续。随着互联网、智能手

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图像来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语

言、文字相比,图像具有更为具象、直观、简洁的特性。当传统媒体进入“读秒时代”,

新媒体则进入了“读图时代”。

“美和丑随时代与文化而不同”[2]。在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当下,大众文化的影响

力迅速崛起。同时,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众文化高度娱乐化,大量低俗、怪异、

扭曲、不合常规、非理性的视觉元素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从前些年以夸张、畸形、扭曲、

鄙俗等为特点的暴走漫画爆红网络,到如今频频被转发的恶搞类表情包,审丑的边界在互

联网时代得以扩大,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本的“以丑衬美”“化丑为美”的意义,在内涵

上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一种渗透力极强的异化的审丑亚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取

向、价值观。探讨其出现的原因和深层次文化意义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1 从暴走漫画到恶搞类表情包的广泛传播

暴走漫画发源于2007年的北美,在匿名贴图网站上,一名网友用Windows附件中

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绘制了一则绘画技法极为简陋的四格漫画,讲述了在上厕所时的尴尬

经历,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与注意,成为暴走漫画发展的肇始。随后国内也出现了专门

的暴走漫画网站,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网友在观看漫画的同时,还可运用网站提供的模

板,只需选择漫画人物形象,添加文字,就可快速、轻松完成自创的暴走漫画,具有极强

的互动参与的特性。暴走漫画以人物造型畸形扭曲、表情夸张著称,且制作简单,无需掌

握绘画技能,其技术易得性为其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条件。

在国内,当下随着QQ、微信等在移动设备上广泛使用的网络社交软件已经替代传统

的电话、短信成为人们聊天沟通的主要平台,使用QQ、微信表情包“斗图”“晒图”已

越来越普遍,成为当代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用于“斗图”“晒图”的恶

搞类表情包的出现与暴走漫画的流行有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除了两者在夸张、丑陋等特

性上具有共同点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恶搞类表情包直接就来源于暴走漫画中的角色表情

元素。腾讯发布的《2016年度表情大数据》显示,8.77亿QQ用户每天要发3 187亿次

聊天表情,2017年仅微信表情商店上架的表情包就已超过1.5万个[3]。从各式暴走漫画

截图风格的表情包,到“杜甫很忙”系列恶搞图片,到2018年的两会“蓝衣女”系列恶

搞静态、动态表情图,再到2020年5月何冰《后浪》演讲系列恶搞图片,网友总能从各

种新闻事件中,迅速提取出搞笑元素,在一套新鲜的静帧图或动图的出炉后,继而是在网

络中一场盛大的恶搞狂欢式的传播。

截至2020年12月,年龄39岁及以下的网民数占比达54.9%[1]。年轻人群作为我国

当下网民构成的主体,年轻人群更为突出的从众心理在较大程度上也加速了暴走漫画、恶

搞类表情包的使用频率。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年轻人群学习生活和思

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体间的交流障碍,在

人际间的交流得到空前拓展的同时,年轻人群对网络过渡依赖,逐渐失去了个人判断与独

立思考,使从众心理得以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交流中是否使用暴走漫画、恶搞类表

情包甚至使用频率的高低都成为构成群体认同的一大标准。在网络社交活动中,进行同样

的网络行为、采用同样的表达方式,使群体内的成员具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归

属感。因而,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去寻求群体认同也促使暴走漫画、恶搞类表情包在年轻

人群的相互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