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

吴宁;童磊;温天蓉

【摘 要】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of water-ir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rse were analyzed. The course of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re stages

which a re cognition, survey and exploration. These stages revealed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of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 eritage which was

from independent protection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ontology to the overal

protection and to the Regiona l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protection of

course derive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of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it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of contemporary water-irigated

agricultural heritage.%针对当前主流规划设计手段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技术方法,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迅速消

亡或变异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首先将传统村落

空间肌理分解成道路、地块和建筑三大类要素;其次,为不同要素构建了能够表征

对象特征的参数集,即将肌理特征解析成若干个可度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参数化重构方法,以获得与原始村落相似的空间肌理。本研究

从定量化的视角解析并反演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特征,旨在为传统村落

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3页(P94-96)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与重构

【作 者】吴宁;童磊;温天蓉

【作者单位】衢州学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衢州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1.概述

近年来,在大规模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传统乡村聚落(以下简称“传统

村落”①)空间肌理以令人扼腕的速度不断地消亡:大量具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和

步行趣味性的传统街巷被拆除,自发生长多样性的地块分布格局和街道网格被单一

格网状路网与排列规整的公寓所取代,传统村落的乡土记忆消失殆尽[1]。虽然目

前规划界已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并已开始探索传统村落空间肌理保护和延续的

新方法[2-5],但是现有的探索仍然停留在规划师主观经验主导的定性分析与设计

层面,缺乏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定量化的新规划设计方法用以“认知”和“延续”

这种传统空间肌理。

2.参数化解析与重构

2.1 技术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纯粹的形态学角度出发,将参数化技术引入空间肌理分析,

尝试以定量化的方式去提取、概括村落空间肌理的内在特征,然后将提取的参数值

代入参数化设计平台,让计算机依据现有特征参数快速、动态地重构出近似于原始

肌理的村落空间方案。该研究力求以定量化的方式揭示村落物质空间结构背后隐藏

的内在规律,旨在探究参数化技术在延续村落空间肌理方面的规划应用可行性。

参数化解析与重构的技术路线如图 1所示:

(1)解析,分别针对道路、地块和建筑三要素,选定能够反映各自空间肌理特征

的参数集,并从原始村落空间中提取出各个参数的数值;(2)重构,针对道路和

地块,直接将前述提取的各参数值代入

CityEngine(以下简称“CE”,是本研究所依托的参数化设计平台)内建的相关

生成模块,而针对建筑则还需先创建基于CGA(Computer Genterated

Architecture)的生成规则(一种计算机脚本),而后将其参数值代入规则,并由

这些模块和规则自动生成新的空间肌理(规划方案);(3)将新方案与原村落肌

理进行比较,若相似则证明空间肌理解析成功,整套参数及规则可直接应用于规划

设计,反之则调整参数集、参数值和生成规则,重复上述步骤。

2.2 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

参数化解析与重构是指将空间要素的各个特征转化为参数化语言,包括具体的参数、

参数值、程序规则等。如将一条道路的弯曲形态转换成弧段长度、转弯角度2个

参数,当平均弧段长度越短、转弯角度越大,则说明该道路越弯曲,反之则说明道

路越直,因此这些参数的不同数值蕴含了空间要素的特征差异。

(1)道路解析与重构

城乡路网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如方格网式、有机式、图形式、巴洛克式等。然而,

参照遗传基因学的说法②,不同形态的路网事实上具有相同的基因,这里所说的基

因是指实质控制路网的基本参数,它们对于所有路网相同或相似。但基因序列的不

同造成了路网表象上的差异,这里的基因序列从参数化角度来看即为基本参数的不

同数值。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我们参照CE平台的路网生成规则,提取了方格网形、放射形

和有机型3种路网的基本参数,如表 1所示。

由表 1可以看出,参数化解析的分析角度与传统分析方法相似,均是从道路长度、

宽度、偏角和交叉口这几个方面来描述路网的特征,但不同的是该方法将这几个方

面进一步细化成若干个子参数,每个子参数不仅能够独立表示路网的某一特征,而

且所有子参数统一起来构成了完整路网生成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参数

化道路重构是依赖于这些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具体数值并运行其内置的生成规则,

才得到相应的路网方案。图 2展示了不同参数值重构得到的三种不同路网形态。

(2)地块解析与重构

本文所研究的地块是与单体建筑尺度所对应的小尺度地块,而非街区层面的大尺度

地块。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该地块是为后续生成单体建筑服务的。此外,本文的

地块分割并非依据权属,这是因为中国农村土地受世代分家不断分割和“寸土必争”

的强烈私有观念影响,用地多不规则,难以用参数化技术来模拟。因此本文中的现

状村落地块是根据建筑、地块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矩形最优原则进行分割的。

根据CE平台中提供的地块分割方式,将地块分割分成递归分割、内退分割和骨架

分割三类(如图 3所示)。其中递归分割是不断执行二分法得到近似方格网状的

地块划分,该类分割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内退分割是沿道路后退一定距离,并对后

退形成的环状用地进行垂直道路的细分,此方法一般应用于建筑沿街布局的区域;

骨架分割是先以骨架线将地块分成两部分,然后分别对各个部分沿骨架线垂直方向

分割,此方法一般应用于“户户临路”的别墅区。

1|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道路的基本参数(图片来源:作者自制)参数(英文名) 参数(中文名) 含

义共有参数Snappingdistance 捕获距离 若一个新节点与已存节点的距离小于该

值,则该新节点被已存节点合并。Minimalangle 交叉口最小角度 交叉口处任意

两路段的夹角需大于该值。Streettocrossingratio 交叉口比率 该值等于主干道上

的节点总数除以主干道上的交叉口数。该值越大,则街区越大。

Developmentcenterpreference 发展中心偏好 该值越大,则中心区的节点越密

集,反之则中心区与郊区的节点密度差别越小。

Angleoffsetofmajor/minorstreets 主/次路段的附加偏角 该值将作为主/次路段

生长时,附加在原定偏角上的附加偏角。Numberofstreets 道路的段数 一次生成

的路段总数。Patternofmajorstreets 主路模式 分方格网形、放射形、有机形三

类。Patternofminorstreets 次路模式 分方格网形、放射形、有机形三类。

Long/Shortlength 长/短路段的平均长度 该值定义了长/短不同类型路段的平均长

度。Long/Shortlengthdeviation 长/短路段的长度变量 该值定义了长/短不同类

型路段的长度可变范围。Widthofmajor/minorstreets 主/次路宽度 主/次路段的

平均宽度。Widthdeviationofmajor/minorstreets 主/次路宽度变量 主/次路段

的宽度变量。Sidewalkwidthofmajor/minorstreets 主/次路人行道宽度 主/次路

段的人行道平均宽度。Sidewalk width deviation of major/minorstreets 主/次

路人行道宽度变量 主/次路段的人行道宽度变量。有机形特有参数

gle 有机形道路的最大偏角该值定义了一条路段生长的可行范围,其

角度值在[gle,Proposedangle+gle]

区间。放射形特有参数CitycenterX/Y 城市中心X/Y坐标 该坐标点将作为放射中

心。gle 放射形道路的最大偏角 该值定义了一条路段生长的可行范围,

同上。StreetAlignment 路段对齐模式 有放射形、向心、随机三种类型。

Long/Shortlength 长/短路段的平均长度 该值定义了长/短不同类型路段的平均长

度。Long/Shortlengthdeviation 长/短路段的长度变量 该值定义了长/短不同类

型路段的长度可变范围。

2|不同参数值重构得到的不同路网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CE中三种不同的地块分割方式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建筑重构示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2|地块的基本参数(资料来源:作者自制)参数(英文名) 参数(中文名) 含

义3者共有参数lotAreaMin 地块最小面积 控制分割地块面积的最小值。

lotWidthMin 地块最小边长 地块任一条边长的最小值。若某地块有一边小于该值,

则该地块停止再分割。该参数权限比lotAreaMax更大。irregularity 不规则度递

归、内退分割2者共有参数控制每次分割时两个子地块的面积差异度,范围

[0.0,1.0]。若值为0.0,则分割线从中点进行划分。值越大,则分割线偏离中点距

离越远,得到两子地块面积差异越大。alignment 对齐方式 在地势不平坦时有效,

控制与地形的对齐方式,有“跟随地形、最低点对齐、最高点对齐、平均高程对齐”

四种选择。内退分割特有参数lotAreaMax 地块最大面积 控制分割地块面积的最

大值。forceStreetAccess 临街度 控制地块与道路相邻的概率,范围[0.0,1.0]。该

值越大,则越多的地块与道路相邻。cornerWidth 转角宽度 控制道路转角处地块

的转角长度,值为0.0时则无转角。cornerAngleMax 转角最大角度 控制允许生

成转角的最大角度。只有当道路转角值小于该参数时,该转角才被允许生成。骨架

分割特有参数offsetWidth 内退宽度 控制地块边界内退的垂直距离。值越大,则

内退越多。subdivisionRecursive 内部是否递归分割 对于内退之后的内部区域,

控制其是否进行递归分割。该值为true,则继续分割。simplify 简化程度该值控

制所有细分地块的节点数量,范围[0.0,1.0]。该值越小,则细分地块节点越多,但

保持与道路垂直;反之则节点越少,与道路大多不垂直。cornerAlignment 转角

处对齐方式 控制转角处地块细分时,分割线的对齐方式,有按道路长度、道路宽

度对齐两种方式。

表3|建筑的基本参数(图片来源:作者自制)参数(英文名) 参数(中文名)含

义Height 高度(最小/最大/平均值)控制建筑的总高度。roofStyleRatio 各屋顶类

型的百分比 控制各种屋顶类型的百分比,有平顶、单坡、双坡、四坡、金字塔形

五种类型。shapeRatio 各平面形状的百分比 控制各建筑平面形状的百分比,有一

字形、L形、U形、回字形、同类组合、异类组合六种类型。BuildingDepth 建筑

进深(最小/最大/平均百分比)控制建筑平面外接矩形的面宽和进深,其中百分比为

建筑进深/面宽占地块最大内接矩形进深/面宽的百分比。BuildingWidth 建筑面宽

(最小/最大/平均百分比)

根据三种分割方式下地块特征的共性与差异,将地块基本参数确定为13个,如表

2所示。其中lotAreaMin和lotWidthMin两个参数主要用于控制地块的平均面

积,irregularity控制地块分割的不均匀程度,使地块显得更加自然、贴近真实,

而alignment用于控制分割后地块与起伏地面之间的对齐方式。

(3)建筑解析与重构

CE系统中并没有专门生成三维建筑形态的模块,所有建筑需要由用户自定义CGA

生成规则来驱动生成。因此在解析建筑时需根据村落中建筑的实际情况提炼参数,

并编写生成规则。

由于本研究是基于宏观视角,需解析的是建筑群体的整体肌理特征,而非拘泥于繁

复的建筑细节。因此,我们将建筑单体的特征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面宽、进深、

高度、平面形状、屋顶形式。表 3显示了这些特征参数的名称和含义。

针对研究对象(即某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统计出上述每个参数的平均值、最大

值、最小值或百分比。例如,屋顶类型、平面形状按照不同类型所占的百分比来统

计,比如某村统计出双坡屋顶的建筑占总建筑数的80%,L形建筑占总建筑的30%

等等。之后,在CityEngine平台中利用CGA语言进行编程,构建建筑生成规则,

并将上述统计得出的这些数值作为变量传入规则,用以控制每栋建筑的生成。由于

导入规则的变量往往是一个在最小、最大值限定范围内的一个浮动值,具有一定的

随机性,当多个不同参数的数值浮动变化时,可以生成形态各异、错综复杂的村落

建筑群,从而重构出乡村复杂而有韵味的建筑空间肌理(如图 4所示)。

3.总结

本文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解成道路、地块、建筑三大构成要素,并分别探讨了各

个要素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方法。本文并未企图涉及村落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如

功能、文化、经济、风俗等等),而是通过关注空间要素现状形态的定量化特征以

及如何反演这些特征,以期能为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

路和技术支撑。

注释:

① 本文所述“传统村落”不仅仅代表被列入国家、省、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而是泛指所有在空间形态上保持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特征的村落。

② 德国的斯卢特(Schlter,1899)提出了“形态基因”的理论,其后康泽恩

(,1960)学派对“形态基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邓浩,宋峰,蔡海英.城市肌理与可步行性——城市步行空间基本特征的形态学解读[J].建筑学

报,2013(6):8-13.

[2].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3].张杰,邓翔宇,袁路平.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以济南古城为例[J].城市规

划,2004(12):47-52.

[4].朱霞,谢小玲.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7):142-144.

[5].朱霞,胡怡婷.织补旧肌理,营造新环境——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柿子集村村庄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

年会论文集,200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