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

2、通过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合作意识、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几,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有一种游戏,风靡了全国。想信很多人都玩过。今天,老师把这个游戏带到了课堂。这就是——开心农场!想不想玩?好,咱们就来玩农场种菜的游戏。

[课件出示开心农场图]

课件出示农场中的正方形地,复习

这儿有块正方形的地,老师想用这块地的来种草莓。我应该怎么办呢?

课件出示:

师板书: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它的。

谁能再说说是怎么得到的?

大家一起来说一说!(教师演示折纸并张贴)

小结:看来,对前面学习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大家理解得非常清楚!

评析:学生看到时下流行的“开心农场”这一情境,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同时巧妙地引出了对几分之一的复习。

二、操作感悟、探究新知。

1、认识四分之几。

⑴认识。

①设问:

把一块地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块地的。如果要用这样的2份来种草莓,又能得到哪个分数呢?

②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形代表这块地,把它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2份画上斜线。想一想,涂色部分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

③汇报交流。

师:现在,你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数数看。(1、2、3、4)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涂色的有几份?(1、2)数一数。

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为什么用表示?

指名说,师引导: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2份是它的。

其他人听明白了吗?谁能照着他说?

谁还能再说一遍?(板书、张贴)

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一起来说。

师:同学们真不错!我们来给这块地的种上草莓。

课件出示:

点击出示:咦?跟你涂得不一样!种草莓的部分还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没有种草莓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

④师小结:对!只要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任意2份都是它的。

评析:让学生自己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⑵认识和。

①学生独立操作与思考。

如果继续涂色,这样的3份、4份,又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

下面,同桌两人分工合作,一人涂3份,一人涂4份。涂完后想一想,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②汇报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折出的,并张贴、板书: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4份,3份是它的。

师:同意吗?这孩子不仅会动手,还特别能说!老师让你玩一把!

点击出示下图1:

图1 图2

师:诶?跟你折法不一样!涂色部分还是正方形的吗?为什么?

小结:这种折法同样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3份就是它的!

师:让你久等啦!现在轮到你当主角!

张贴、板书: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4份是它的。

师:真棒!老师也让你过把瘾!(点击出示上图2)

评析:学生用认识的方法,在独立操作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了对和的认识,在无形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⑶分数的组成。

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得到了几个新的分数。我们先来看,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几份?取几份?这1份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这一份也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板书)反过来,2个就是。(板书)一起说一遍。

谁能像这样说说呢?又该怎么说?

评析:一句简单的“像这样说说”既提出了问题,又有方法的指导。

⑷联系和区别。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正方形的、、、,请认真观察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内讨论一下。

相同: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不同:取的份数不一样。

师:取1份,就是它的?取几份,就是它的?(四分之几)

评析:通过对、、、这几个分数的对比,学生不但明白了几个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且对前面所学新知识进行了概括与归纳,使之形成小系统,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完善。

2、认识十分之几。

看来,大家都很会思考!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都是四分之几的分数。

老师这儿还有一条彩纸,把它平均分成10份,又会得到怎样的分数呢?打开书第

94页例5,想一想,填一填。

谁来汇报?

指:这一段用哪个分数表示?

指:这一段是整条彩纸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里面有几个?

指:这一段呢?为什么?里有几个?

评析:用练习的方式完成对十分之几的认识,简洁、明快,并达到了承上启下之效。

3、拓展分数,揭示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条彩纸平均分成8份,取3份就是它的?

如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6份,取4份就是它的?

你还能像这样举例吗?„„

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几份是它的?把一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几份是它的?那么,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它的?几份是它的?

几分之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分数!

分数举也举不完,这说明分数有多少个?(无数个)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巧妙,通过教师的两个例子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自己许多的例证,学生积极性高,思维得到发散,并有效地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学生对几分之几的认识构建就水到渠成了。

4、认识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分数有无数个,但每个分数都是由3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打开书94页自学,看书学习也是一种好方法。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3 „„ 分 子

—— „„ 分数线

8 „„ 分 母

分数怎么读呢?读分数时,由下往上先读分母,再读分子,读作:八分之三。

分数怎么写呢?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你会读写分数了吗?老师念,全班写。

评析: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就是几分之几的分数。运用所学知识,一起来看下面的练习。

1、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2、看分数,涂一涂。

3、填一填。

4、你能在农场里找到哪些分数?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层次。1、2、3题的基本练习,切实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第4题的综合性练习,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第5题的拓展性练习,能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其智力。

5、猜一猜,被遮住的可能是几份?各是什么颜色?

四、全课小结,完善认知。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老师还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可以吗?

我们在给正方形涂色时,涂了它的,为什么不再涂了?

指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了同样多的份数,就表示把1个正方形全部取完,所以=1。

你还能举例等于1的分数吗?等于1的分数都有什么特点?

对!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都等于1。

别看这个小小的1,它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分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今后我们还会进一步研究这个神奇的“1”!

评析:用设疑的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等于1的分数,可谓妙笔生辉,既完善了学生的认知,又韵味无穷。

全课评析: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结构严谨,环节自然、流畅,学生积极性高,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课堂效率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并使情境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之中。根据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课导入时,教师选择目前风靡全国的开心农场子为切入点,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顺势引入对几分之一的复习。在学生探究四分之几的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变式,通过对情境中正方形土地的不同分法与涂色,使学生明白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又在练习中设置了在土地上种植三种不同的瓜果,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不同的分数这一发展性练习。这样,数学情境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应用,充分体现了其价值因素。

2、在操作中自主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做数学。纵观全课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在分一分,涂一涂,想一想,议一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的,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对新知识的探究,教师的活动索引简洁而明确,使学生活动得以充分展开。学生通

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会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同时,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3、多种教学方式交互使用,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学习。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疑,采用引扶与点拨、学生独立探究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看书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在认识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扶引,而认识、和十分之几的分数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学生按学习的方法,探究、,按理解与的关系来弄清、与的关系,按教师举分数例子的方法来自主举出许多不同的分数等,都是学生在一定方法的作用下自主完成的,有效地渗透了学法指导。

4、精心设计练习,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从形象的看图写分数与根据分数涂颜色,到略为抽象的填空练习,再到有发散性的看图想分数及思维难度略高的看分数猜图形,从唯一答案到多个答案,逐步深化,既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教师设计匠心独运,充分实现了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方法指导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