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

糊吟憐

朋友圈传播中的自我表露

张之琨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微信传播的热潮

发朋友圈逐渐成为大众普及

的传播途径

在这个呈现为闭环式结构的平台内

用户之间微妙地建立起了看与被看

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媒体和传播环境给社会人际交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朋友圈传播进行研究

剖析这种新媒体传播中自我表露

所产生餉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

朋友圈

自我表露

新媒体传播

拟剧效应

现代媒介的发展

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微信已

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讯社交软件

更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中重要

的信息传播渠道

人们习惯在朋友圈里或是写下自己的日常

他在

透明的自我

一书中

对"自我表露

”的定义是

"告诉

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

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

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在朋友圈进行的自我表露是现

感想

或是"晒"自己的照片

又或分享各类新闻资讯

然而

在享受朋友圈带来的信息便捷传播的同时

我们既是在向他

实自我表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个人媒介

窗口

朋友圈里发布的内容常常具有一定的表露性

亲威和

朋友

甚至交集甚少的人

只要是已经添加为微信好友,

都有能够成为表露者在开始进行"自我表露

行为时所选择

人进行自我表露

也在接受着别人的展示

不知不觉中

微信

的用户们都成为了

"凝视者

和"被凝视者"

根据

2019

1

9

微信官方发布的

2018

微信数据报告

显示

"截

2018

9

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了

10.82

亿

相比

2015

朋友圈日发布视频数量增长了

480%

朋友圈作为时代

的产物

给予了大众日常分享和表达的窗口

但分享也意味着

的对象

甚至可以是非微信好友

都可以在群聊中

通过微

信头像

昵称和发言内容

,来扩大自己的表露群体和影响

对一个人在网络空间中自我表露的凝视

可以了解到这名微

信用户的性格

兴趣或者生活方式等等

在网络空间中的自

去私人化

使自己进入了

"他者”

视野

每一次对朋友圈内容

的更新

都是一次或浅或深的"自我表露

”。

这种表露在新媒

体传播中的特殊性

使得朋友圈非常契合地具有了成为媒介

我表露

与面对面交流中的自我表露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

在于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匿名性和视觉线索的缺失

自我表露

并不是单独的行为,

而是双向的交互作用过程

在维系人际

交往过程中的亲密关系上起很大作用

所以

朋友圈中的自

我表露一定程度上为他者的凝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分析样本的价值

自我表露的他者凝视

"自我表露

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最先是由人

本主义心理学家

Jourard

提出

界定并开展发展性研究的

拉康的凝视理论否定眼睛和凝视的传统关系

提出"我

只能从某一方位去看

但在我的生存中

我被全方位观看

2019

年第

10

总第

182

|东南传播

观点

即作为凝视者存在的同时

更是一个被凝视者

用户

理论

的核心概念是"印象管理

用户通过管理自我表现和

发送了一条朋友圈

将自己置于了被凝视的地位

无论是图

文字又或是转发的公众号推文

,无一例外地向别人表露

自我行动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塑造

试图使他人相信"我

是具备某些品质的

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促进社会交往

结交更多的陌生人

以建立黏性较强的关系链

成为用户在

网络社会进行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审美与观点

从进行自我表露的那一刻

用户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他者

成为朋友圈里其他人的

凝视对象

当然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不似面对面的交往

对行动者

communication

2

2

9

依据意识程度划分自我表露的做法

将网络自我表露划

分为"有意识

和"无意识

"有意识

的网络自我表露是

的愿望做出的反应仅靠点赞和评论完成

并且发布朋友圈的

用户美化自己是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获得的

那么

这种

印象

指表露者带有目的性的表露,

发朋友圈时可以通过微信分组

来选择表露的对象,

这样在不同的人眼中

同一个用户可以

管理

就显得更加轻松

用户本人也更加有恃无恐

这不仅是自我美化的过程

也是为了使自己的朋友圈内

呈现多种不同的情绪表达

例如在父母老师面前,

表露的是

积极向上

阳光健康的内容

在同学朋友之间

分享一些时

容与他人的凝视相符合

人们在发朋友圈时对内容

尤其是

对自拍进行筛选和修饰

是为了展现理想化中的个人形象

这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社交行为

也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求

下热门话题

网络段子等等

这类对象的表露更多的是有趣

的或者能引起共鸣和深化感情的

方式是文字形式的问答

抒情

图片形式的旅拍或者自拍等等

而"无意识

网络自我

表露

指的是在朋友圈公布的内容中无意识流露出的相关信

支持

求夸奖和炫耀的心理

微信的朋友圈是建立于熟人基

础上的

虽比不上明星或者名人的高关注度和粉丝效应

普 M

U

-

le

g'J

通人的朋友圈也自带一定基础的观众数量

这些观众对熟人

不同形式的自我表露进行热烈的点赞

评论

会极大地刺激

着表露者在网络空间中的表演欲望

如聊天中的□头禅

个人的语言风格

公布照片的细节特

征等

显然

朋友圈在强化社会关系的认同过程中

主体会

基于他者的凝视去生产内容

因为这种网络自我表露渴望去

得到他人的反馈与认同

依据对"拟剧理论"的理解

每个用户都是朋友圈这个

展示舞台上的一名"演员

O

客观来说,

这个做法和微信朋友

圈这个熟人平台的真实原则是有冲突的

自我表露本应是真

I

依据米德的观点

自我的内在结构被划分为主我和客我

两个部分

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

诚地分享行为

但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

用户很难逾越

度,

而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朋友圈的发布与使

用实际上同时受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用户作为社会共同体

自己现实生活中已经固化的社会形象

就像贴了一张标签

如果在朋友圈中的"表演

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那他很容

中的个体

在发布朋友圈内容时会受客我的影响与控制,

易陷入过度虚荣心与不诚实的尴尬中

所以

拟剧理论

考虑到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凝视后

便从别人的立场上观看自

己的举动

对自我表露行为做出了调整

客我主张顺从

新媒体传播时代

尤其是在朋友圈中的传播

就更加体现了

一个"度"的原则

这个"度

限制了用户无止境

无下限地肆

意表演

而是在一定可控的区间内,

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更

我更富有创造性

于是这组矛盾在用户产生不同于主流的观

点或意见时显得格外明显

例如在朋友圈对某一时事热点的

不同看法

当然

这种主我的

"

叛逆”是有限度的

意见中的

加美好和优秀

,力图在朋友圈中表露出一个相对的"真实

的形象

大部分倾向依然是和主流意见一致

从使用心理的角度出

,用户在分享信息时的使用初衷

大多出自于对社交群体

如果深究这种表演是否存在交往的不道德性

就如艾

柯对于符号学的定义"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

事物的学科

微信朋友圈的出现

,为人们希望在别人眼里

的顺从与展示

实际上

当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处在"被凝视"的地

保持优秀形象而做出的表演行为

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载体。

有意无意之间

"被凝视

的状态会激发我们的表现欲

人们总是会为了迎合别人的凝视

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表

微信中大量"表情包

的出现

即情感符号

加深了微信交往

中的撒谎能力

同时

表情包作为图片的一种形式

将“

拟剧

效应

中的表演门槛大大降低

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作为一种

表达情感的符号

代替了用户的个体情感表达

喜怒哀乐或

是发表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思考

预备进行的自我表露往往

露方式与内容

,以及自己对世界的审视来描绘自己的外在形

自我表露行为便受到了他者凝视的影响

二、

自我表

II

拟剧效应”

用户在朋友圈进行自我表露时,

潜意识中会对表露的传

播效果有所期待

所以

在朋友圈中发照片前

尤其是自拍

被简化为一张图文结合的表情包

媒介终端的人出现了越来

越大的情感真空

一些认真甚至严肃的表达走向了表情包主

导的"戏谑

和调侃

当朋友圈的"吐槽”

变得越来越便捷且

不负责任

当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表露变得越来越不真实

就一定会有一个对照片进行挑选和二次加工的行为

最典型

的就是"修图"

,这个行为实际上是为了迎合朋友圈中"凝视

”的审美需求。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表露行为存在潜在的

受众

并且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产生迟疑和调整

拟剧效应

们确实需要反思这种新媒体传播中,

个体的"主我"表达了

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下

用户的前台表演和后台调适

存在着断层的风险

。在物欲横流的商业时代

朋友圈中的

便产生了

"拟剧理论"是戈夫曼提出的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

"晒文化

日益风靡

无论是旅行出游的记录还是昂贵物品

的展示

无一不是"晒文化

的外在表现

然而

当炫富的虚

这个理论提出

人生是一场表演

社会是一个舞台

"

拟剧

东南传播

2019

年第

10

总第

182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

糊糠-撫桧

住少

荣心或者谎言被戳穿

例如朋友圈中"微商王总喜提跑车

”,

之中

所以

随大流

看主流,成了不少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于是

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评论

"排队'或者"叠楼”

一开始还偶有人相信

时间一长

,大家就都对此心照不宣了

这种前台表演和后台调适间的断层

微妙地影响了用户对自

己的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晒文化

便对朋友圈的自我

一群人在共同好友的朋友圈动态下复制同一条留言

而这些

雷同的留言

大多是以赞美和肯定为主

新媒体时代下的私密表情

,在朋友圈传播中也没有缺

但是

它们就像处在单独划分的自留地

并没有进入公众

表露产生了潜在影响

即限制了极端表达和虚假展示

对处在新媒体时代的人而言

信息爆炸带来大量的快捷

审美

“快手"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

又将朋友圈的

内容提高到了视听层面

然而

这些大量刺激大脑短暂快乐

视野的意图

私密表情的匮乏并非是外在的传播压力

更多

的是用户的社交策略

这种社交策略在微信分组的助力下

形成了一个个私人的小"圈子

在"圈子"里的自我表露存

在着一定的目的性

但同时尽力地"去表演化"

更多的是私

的信息制造出巨大的审美幻象

使得人们的情感经验既复杂

又疏浅

短视频的出现使得

被凝视者

的表演欲有了用武

之地

自己作为主角幻想自己成为了朋友圈里的焦点

类似

人表情的流露

而这种更加私人化

,目标定位更加明确的自

我表露

相比公共表情的"官方化"

在维护"强关系

的社

此类的行为方式

将"拟剧效应"在不同层面上扩大化

使得

原本单纯的自我表露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

"拟剧效应

此的厉害之处

就是混淆了凝视双方的界限

但同时加剧了

交群体上

显得更加有效

结语

朋友圈传播的同质化与低审美化

自我表露在面对"拟剧效

进攻时显得无力

苍白

自我表

11

的表悄系统

就朋友圈的展示内容来说

张同道曾在

电影眼里的新

朋友圈作为极具时代特色的媒介

其涉及了社会学和心

理学的传播特点更增加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朋友圈看似是

一个展示窗口

实际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交平台

一方

在展示自我和凝视他人的时候

另一方成为了参与者

朋友

圈里的互动评论进一步刺激了自我表露行为的发生

当然

中国表演

一文中

把表情作为了一种情绪符号

提到的两个

概念

"公共表情

私密表情”

公共表情是指在公共场

合中的表情,私密表情则发生在自然

私密的空间

张同道

无论是朋友圈的自我表露还是点赞评论

都是社会人际交往

的一部分

,事实上

是用户群体间的互动加速了这个社交与

是针对纪录片而言的

当然这个说法可以引入到朋友圈的传

播研究中

如果把朋友圈比作一个线上的人际社会

自我表

露成了社交中的一部分

大多数时候

为了维护自己的

完美

传播过程

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今天

网络世界中的自我表

显得愈发深刻和复杂

形象

和社会关系

用户所展现的就是具有表演性的公共表

所以,

公共表情占了朋友圈中主要的部分

私密表情的发

簽考文献:

1.2018

微信年度数据报告

[EB/OL].https

//

a

.

生可能只在于已被分组的朋友圈

在极亲密的朋友或者亲人

cn/Cha

ing/2019_01_09_.

2.

蒋索

邹泓

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J].

心理科学进

2008(1)

:

114-123.

之间

朋友圈的发布就宛如摄像机镜头对准自己

自我表露

就更像是在扮演自己,

无论是否出于真心

总是会有观众存

公共表情更像是礼仪举动,

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场

3.

马元龙.拉康论凝视卬.文艺研究,

2012(9

)

:

23-32.

4.

谢笑春

孙晓军

周宗奎.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

功能及其

影响因素

[J].

心理科学展

2013(2)

272-279.

合需要保持彬彬有礼的状态

在朋友圈里进行了发布

评论

分享等等都需要保持一个不过度激烈的态度

高限度也无非无伤大雅的抱怨和点到为止的玩笑

因为朋友

圈只有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能相互沟通

这一点就呈现出其

5

.

郝悴.拟剧论视域下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呈现与表演

[J].

2015(22):75-77.

社交和传播的"闭环性

所以

笔者认为

朋友圈中可以体

现出的公共表情

大多是有礼貌的

和现实的社交有同一标

6.

张同道.电衫眼里的新中国表情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1

(1):44-50.

7

.

路畅.美学视野下微信传播的特点

M

新闻传播

2016

(17

)

.

&曾哲扬.微信朋友圏的拉康式解读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

准的衡量

虽然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匿名性是催生网络暴力和

不和谐声音的一大原因

但是朋友圈因为其闭环式社交的特

殊性

,受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自我表露时会思考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

9

任小宇

赵亮.凝视与被凝视

基于凝视理论的微信朋友圈

研究

[J].

中国冶金教育

2009(1).

表达的分寸和尺度

而倘若真有常常"语出惊人

的用户存

其他人大可使用自己的权力

对其"屏蔽"或者"拉黑

10.

李美挥.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

[J].

哲学研究

2005

(

3)

.

作者简介

另外

朋友圈进行的自我表露

呈现出主流化和集体化

的倾向

。就像

1949

年到

1978

年间

中国纪录电影公共表情

的集体化和模式化一样

一个人的自我表露说到底很难跳

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语境

表情系统的多元化

可以彰显中

张之琨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2018

级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纪实美学

新媒体传播

责任编辑

刘君荣

国社会的开放态度和宽松的文化氛围

但是

历史上存在的

计划经济

时代和集体主义精神还是存留在中国人的血脉

2019

年第

10

期(总第

182

期)

|东南传播